为何将饱和潜水员称为“深海中的航天员”?

来源: 央广网
2024-06-24 02:02:59

  中新社三亚6月22日电 题:为何将饱和潜水员称为“深海中的航天员”?

  中新社记者 李纯

  在中国海军某型援潜救生船上,有一处“油罐”一般的加压舱。通过为这个密闭“舱室”增加气压,舱内潜水员体内的混合气体逐渐增至饱和状态,待体内压力与目标深度的海水压力平衡后,再通过潜水钟转运至深海作业。这种方式被称为饱和潜水。

  “饱和潜水是目前潜水员大深度、长时间水下作业的唯一手段。”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潜水员陈灿告诉中新社记者,饱和潜水不受作业时长限制,潜水员往往会在加压舱内居住多日,就像航天员居住在空间站里一样。饱和潜水员也因此被称为“深海中的航天员”。

  “随着压力增加,舱内的气体密度变大,感觉空气越来越黏稠,好像用手一扇就能看到空气的流动。”潜水员杨和福回忆说,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左边肩背关节突然疼了,一段时间后才消失”。对于他们来说,需要闯过的第一道难关便是加压的过程。

  加压舱内的生活什么样?高压环境下,潜水员的关节会有明显疼痛,舱室内的空气湿度也会升高。陈灿说,就连食物也会因为压力变得“粘牙”,在相当于水下100米深度的压力下,“米饭变得像年糕一样”。

  生活在这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加压舱内的所有问题都要靠潜水员们自己解决,包括设施装备的维修。“舱里那个风机,我们都拆了好多遍了,”杨和福说,“都是我们带着工具进舱自己修理,别人也没办法进来帮你。”

  其实,加压舱内的生活还是很规律的。潜水员每日按时起居、整理内务、打扫卫生,还有时间看书、锻炼,写写心得体会;生活设施也配备齐全,不仅能洗澡,还有投影仪可以看电影。但是长时间生活在密闭狭小的空间中,潜水员们既要适应身体上的压力,更要应对心理上的“压力”。

  “刚开始还好,待个七八天,心里面还是会烦躁。”在今年四月的一次饱和潜水训练中,陈灿与战友们在加压舱里居住了14天。“到第十三天,我就已经不怎么想说话了。”

  说起饱和潜水员的必备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两位受访潜水员都谈到的话 题。“饱和潜水员需要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要学会心理调节,克服急躁、抑郁等等负面情绪。”

  也是在这次训练期间,援潜救生船突然接到打捞倾覆渔船的任务,立即“由训转战”奔赴失事海域。包括陈灿、杨和福在内的数名饱和潜水员在尚未完全减压的情况下,再次加压至目标深度,在未知海域连续数日潜水作业,创下了中国军队使用饱和潜水实施搜救的先例。

  如今,受访的两位潜水员都已走上指挥岗位。杨和福对记者说,以前只需要了解“怎么下水”就够了,但现在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思考问题也要更全面,在保证潜水员安全的同时更好地完成任务,在边学边教的过程中提升队伍的整体能力。

  对于未来中国海军饱和潜水的发展,陈灿也有自己的思考:一方面,需要培养更多的饱和潜水员,不断突破极限,形成更大深度的水下救援能力;另一方面,饱和潜水系统十分复杂,还需要更多的保障人员,为中国海军的饱和潜水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完)

  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今年暑假,马涛加入家乡宿州泗县的青年抗疫志愿队参与值守,被社区评为优秀志愿者。在学校迎新复学、社会实践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在校内开展过主题为“心之所向,奋勇前行”的宣讲,结尾处是这样一段话:“对别人而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需要我用尽全力。但这些年来,我的微声世界里充满了爱的声音,我要将这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用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

  近日,记者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见习营(2022年房山行),来到北京中车长客二七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姜俊臣对记者说,“焊道就是签名。因为签了名,就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

  2019年,当时还是学生的姜俊臣在2019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135/GMAW)赛项中,获得学生组个人单项一等奖的好成绩。

  新式指挥车、新式火箭炮整齐列阵在广场两侧,军绿色的车身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显得神秘而威武。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多家银行已连续下调消费贷利率,国有四大行消费贷最低利率均降至4%以下,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低至3.65%。

  <strong>央视网消息:</strong>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各地医疗机构统筹医疗资源,通过多种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快收快治,守护人民健康。

张贞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