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时评】科学防沙治沙 久久为功筑牢“三北”绿色长城

来源: 广西新闻网
2024-06-08 05:00:25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当地人摸索出了“深栽浅埋”法,即将树苗栽种到一米深的沙坑中,却只回填半米深的土,帮助树苗有力抗拒了风沙干旱,不仅减少了50%的浇水次数,还将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在宁夏中卫,人们在沙面人工接种蓝藻等隐花植物,促进形成生物土壤结皮,可以有效固沙。天然结皮的形成至少需要8年,人工培养只需1年左右。在甘肃武威,科研人员将成片光伏面板布置在荒漠化土地上,不仅能利用光能发电,还能像遮阳伞一样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板下优质牧草、灌木等生长,实现了发电、治沙、增收三重效益……

  这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措施,突出的是因地制宜、科学精准,是各地沙区群众和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不同沙区的自然环境不同,栽什么树、种哪些草,种多少、怎么种,都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自然规律而定。因此可以说,防沙治沙是一项科研工作,必须要有扎实的调研、试验和分析,确保绿化行动科学有效。否则,盲目绿化,脱离实际或违背自然,草木苗难以成活,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还可能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效果适得其反。

  防沙治沙要讲科学、靠科技,也要靠全社会共同参与、久久为功。“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5年多来, 正因一代代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在茫茫荒漠中播撒点点绿意,才创造了一个个“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如今,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工程区经济林干鲜果品年产量从不足200万吨提高到4800万吨,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增收。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长沙1月15日电 (张雪盈 唐小晴)“单从课本上认知内地过于片面,缺乏情感链接。”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总裁庄伟茵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助推湘港青少年交流,应充分发挥“软文化”的影响力。

  进入冬季,塔城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各地组织开展雪上赛马、雪地足球、冬季马拉松等旅游项目,主打“旅游+”“体育+”特色品牌,调动当地居民冬季热情,吸引游客体验、欣赏。

  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0%,这里丰富的林下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高品质黑木耳。

  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举办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技术交流活动300余场;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抗疫医疗专家组,毫无保留分享中国抗疫经验。

  震安减隔震技术有限公司是国际领先的减隔震技术企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全部近2000套减隔震装置均由他们提供。来唐山工作一年多,张延军每周回一次北京的家,开车要两个多小时。“我们上百名职工中有很多销售和技术人员家在北京。原来也有高铁,但通勤时间还是挺长,坐一个多小时在唐山站下车再坐车到公司,还得花将近一个小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李胜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