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本补充需求旺盛 今年“二永债”发行超7600亿元

来源: 观察网
2024-06-19 08:02:50

  证券时报记者 谢忠翔

  今年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以下简称“二永债”)发行热度显著升温。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统计,截至发稿时,今年以来发行的“二永债”规模已达7675.5亿元,同比增长约125%。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净息差承压,对内源性资本补充带来一定拖累,商业银行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预计部分银行对外源性融资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永债”

  发行规模增长12 5%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各银行公告发现,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二永债”的发行规模和节奏显著加快。其中,商业银行年内通过上述两种资本工具合计发行7675.5亿元,同比增长约125%。其中,二级资本债同比增幅约60%,永续债发行规模剧增520%。

  从“二永债”发行主体来看,无论是占总发行规模大头的国有大行、股份行,还是占发行主体数量最多的城农商行,2024年以来发行规模均超过去年同期。例如,国有大行年内已合计发行4560亿元,同比增加逾2100亿元;而股份行“二永债”合计发行约2140亿元,同比多1615亿元。

  另外,从发行主体数量看,今年完成发债的39家银行机构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有14家,同比明显增加;城农商行数量则与去年持平。

  首批永续债

  将面临“到期潮”

  展望下半年,商业银行发行“二永债”补充资本的需求是否仍会旺盛?多家机构分析认为,2024年全年“二永债”发行规模或将持续增长。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于2019年发行的国内首批商业银行永续债即将年满5年,一批银行即将迎来赎回行权日。

  作为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的一种,尽管永续债理论上是可以永久存续的债券,但在发行时通常按“5+N”的形式——即设置了第5年可选择行使赎回权的条款。

  此外,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在2024年的到期规模也不容小觑。综合中国债券信息网发布的公告,2024年至少有58家商业银行和1家政策性银行面临二级资本债赎回(已剔除不赎回债券),合计规模达5753亿元。

  一位研究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银行“二永债”如果仅赎回而不续发,将会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通常而言,商业银行会选择续发,因而“到期潮”的来临,客观上也导致资本工具发行规模增长。

  银行仍有

  较大资本补充需求

  商业银行发行资本工具的动力,主要源自对资本补充的渴求。除了国有大行的TLAC监管压力,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相对狭窄也是一大原因。

  一位研究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由于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复杂,银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对银行盈利和内源性资本补充带来一定影响,导致部分银行对外源性融资的需求有所上升;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稳步恢复,实体融资需求回暖,银行资本补充需求仍然较强。

  与此同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而资本新规也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更多要求。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此前表示,考虑到夯实中小银行资本的必要性,未来应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永续债等创新资本工具的发行主体扩容,支持中小银行建立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渠道,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杨红艳

  2020年,阿东由海南北上,跨省赴吉林工作,由三亚市市长升任吉林省副省长,之后任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今年5月底,阿东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近日,一条内容为“中纪委曝光一台直线加速器回扣1600万”的话题,迅速“引爆”网络,登上微博热搜榜榜首。一名网友评价道“医疗反腐、刻不容缓”,成为话题词下的高赞评论。当前这轮医疗反腐的背景是什么,医疗行业的腐败如何滋生,而反腐的重拳又将砸向何处?8月11日,大象新闻记者对话多名业内人士,试图揭晓这些疑问。

  徐某某的行为违反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九项规定。根据《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等相关规定:

  黄帆介绍,这是代理退保黑产突破赚取退保手续费的传统模式,有预谋地开展套利。例如,通过“挂单”拿到奖励后,再策划投保客户批量“全额退保”退出。也有的为了缩短获利周期,有预谋地安排人员入职保险公司,在销售过程中故意预留误导证据,然后再次实施“全额退保”进行获利等。

  与此同时,万里之外的美国也借机横插一脚。美国国务院迅速发表声明,公开为菲律宾“站台”,重申《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承诺,指责中国对仁爱礁的主张“不合法”。

  四川银行是以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凉山州商业银行为基础重新组建的,而当时,后二者是存在比较严重信用和声誉风险的金融机构。在组建过程中,李云泽展现了能力和魄力,四川省不仅彻底化解了上述两家金融机构的风险,而且还探索出“以改革重组化解风险”的新模式,被当时的银保监会树为标杆。

许晏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