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管专业,考进去再转”,现实吗?

来源: 山东大众网
2024-06-17 06:30:53

  中新网北京6月15日电(张钰惠)6月底开始,本届高考生即将进入志愿填报这一关键环节。选专业还是选学校,一直以来是报志愿过程中的一道难题。是为了更好的学校选择冷门专业,还是为了热门专业选择“迁就”下一档学校?还是“先别管专业,考进去再转”?

  高等教育诞生以来,国内众多高校对转专业进行了多样化探索。转专业赋予迷茫中的高校学子第二次选择的机会,然而,近年来浮现出的“先上再转”观念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

  再一次选择

  读不喜欢的专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或许是正为转专业奔波的大学生。

  “一直在美化未选择的路,一直在懊悔已经做的选择。”因为没能参加艺考,大一学生姜宁不得不放弃报考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类专业。虽然凭文化分考上了“梦校”,但不喜欢的专业让这份快乐大打折扣。

  有高校教师观察到,一些学生在学习本专业时处于“低气压”状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告诉中新网,他在日常工作中能体会到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困惑或厌恶,更多地表现为对于专业课学习热情较低,对本专业内容较为抗拒。

  “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讲述并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或者课程并没有体现出某一专业应有的魅力,甚至专业本身不足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则源于社会层面对专业的信息反馈,包括媒体对专业的解读、已毕业或正在找工作的学生反馈的信息,一旦较为负面就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

  他还提到,一小部分学生存在自身天赋与专业属性不匹配的情况。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会考虑自身兴趣偏好,然而,部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不到位或信息匹配不充分,专业的实际情况与其想象的不符,从而导致厌学。

  转专业政策给了他们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为了提高成功率,姜宁曾放弃了最想学的大热门专业——文艺编导,准备退而求其次选择另一个专业,然而学校转专业细则的变化促使她成功转入了文编。转变的不仅是专业,也是她的心态,从“能凑合学但不愿学”,到积极地畅想与规划四年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

  2013年曾有媒体报道,在中科大数学学院毕业生中,成绩前10%的学生有一半由外专业转来,而该院转入的学生只占总数的15%~20%。在2013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的32名中科大优秀学子中,9名为转专业的学生,占到1/4;物理学院5%的学生具有参评“郭沫若奖学金”的资格,其中近40%是转专业进来的。学生对转后专业的热爱反馈在成绩上,这并非偶然。

  高校转专业“悖论”

  中新网采访了解到,目前高校学生在转专业时一般会遇到两道门槛——一是转出原专业时,对本专业绩点或排名等有所要求;二是转入新专业时,须通过笔试或面试等转专业考试。

  要想拿到转专业考试的入场券,就得迈过绩点这道门槛。一名向往法律的学生告诉中新网,为了从经管类专业转到法学,她从大一刚入学就开始看网课自学、去法院做志愿者、参加模拟法庭等。然而,她所在学校今年转入法学的要求改为本专业绩点3.5以上,由于高数成绩较差导致绩点不够,她无法参加转专业考试,之前的准备化为了泡影。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万龙曾对媒体表示,高校普遍规定,只有在原专业名列前茅,比如前10%的学生才具有转专业资格,但真正有转出需求的,其实是那些没有兴趣,导致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在逻辑上是个矛盾。

  张成刚则指出,大一基本上以公共课学习为主,这些公共课更多是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现有的转专业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无论在哪个专业学习,只要能将基础课程学好,成绩排名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重新选择自己想学的专业。

  还有一些高校不设转出门槛,实际上 则是“宽出严进”,这也并非一件易事。

  尽管要降级重读,大二学生林灵还是准备从她口中的“天坑专业”护理学转到临床医学。她所在的学校每人有三次转专业机会,只要本专业没有挂科记录即可参加转专业考试。然而,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失败:虽然进入大学以来没落下英语学习,但因为临床医学竞争激烈,她没有通过第一次转专业考试的英语笔试;第二次考试时专业面试题目变化极大,她一时发挥失常,没有成为通过面试的那十分之六的幸运儿。

  “我绝不会放弃。”五年制医学专业考研无法跨考,若要以医学本专业参加考研,从事临床工作,林灵必须继续参加转专业考试,这是她退学复读之外的唯一选择。

  转专业低门槛与危机

  近年来,不少高校以转专业低门槛作为招生宣传点。正值2024年高考季,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就宣布开放“零门槛”转专业。

  在我国,转专业最早可以追溯到高等教育诞生之初,当时就已有转专业、转校的情况。本世纪初,复旦大学率先在全国实行转系(转专业)制度改革,244名符合要求的学生经考核后成功转到新专业就读。

  2005年,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

  在2011年本科教学改革年里,中国农业大学开始实施自由转专业政策——转专业不再设报名门槛,有意向的一、二年级同学均可提交申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众多高校也纷纷宣布专业转出无门槛。2012年的一则公开报道显示,浙江工商大学的新生在报到时即可自愿互换专业。

  然而,最早实行自由转专业政策的中国农业大学曾遇到一次转出危机。公开报道显示,由于不准设置转出门槛,2013年前后,畜牧专业转出接近40%的学生。2021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在《关于规范本科生涉农专业转专业的若干举措》中明确,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涉农学院净转出人数一般不得超过当年学生数的35%。

  转专业还面临着公平质疑。同一院校不同专业录取分数线不同甚至相差数十分,自由转专业政策下,一些考生和家长产生了“先别管专业,考进去再转”的想法。从低分冷门专业转入高分热门专业,这引起了反对者对转专业公平性的质疑。

  让选专业不再是一场冒险

  转专业政策赋予了迷茫中的高校学子第二次机会,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先别管专业,考进去再转”。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向中新网表示,自由转专业是大势所趋,符合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而对于处于竞争白热化的高校,特别是头部高校,提供这一机会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生源。

  他同时认为,考生还是应该重视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关注专业志愿填报。“第一专业的选择很关键,可能让学生先入为主,影响对未来专业发展方向的认知。未来转专业虽然相对自由,但也可能面临门槛和不确定性。”

  另外,过于频繁地转出转入,也将给高校带来某些负面影响,“频繁转出的专业可能存在表里不一的问题,即外面看着不错,进去发现不行,会影响专业未来吸引力。频繁转入的专业往往意味着吸引力较强,但是大量学生转入带来生师比失衡,也会影响培养质量。”

  在设置转专业门槛的前提下,如何让选专业不再是一场冒险?

  在马亮看来,为了引导考生选专业,大学应主动披露转专业方面的数据,方便考生参考,也推动相关专业提高培养质量。

  “大学应该探索专业知识调色板,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打破学生选课修学分的制度壁垒,使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学生的专业属性也可以呈现多彩组合,而不必拘泥于某个专业。这样一来,大学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才可以因材施教,培养未来需要的跨学科人才。”(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完)

  此外,巴西农业、畜牧业和供应部宣布了《适应气候变化和低碳排放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部门计划(2020—2030)》,旨在通过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来促进巴西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推广包括节约型灌溉系统、集约化牲畜饲养在内的农业科技手段,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农牧业减少排放11亿吨碳当量的目标。

  这次谈判令杨跃印象深刻。对他而言,2023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春节过后“走出去”,拜访所有的合作客户。对于还处在谈判中的客户,在合作意愿较强的情况下,也计划第一时间进行拜访。此外,沃特计划在“走出去”的同时邀请客户来中国考察工厂。

  为了适应不同媒介受众的需求,文学的影视改编往往需要进行类型与价值表述的调整:或者为了更好地扩大受众以“破圈”,比如《赘婿》试图从男性读者向女性观众拓展而强行塞入迎合女性新价值观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又或者为了适应时下观众审美需要而改变固有类型叙事的模式,比如《卿卿日常》将原小说主体的宫斗模式修改为甜宠与经营相杂糅的类型搭配,以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这种以市场观众为导向的求新求变固然可取,但由于对类型叙事背后的世界观构架、价值观底色缺乏深入理解与研究,而急功近利地强求类型的混搭、价值观的附会与话题的拼凑,最终导致价值表述的混乱。如果说《赘婿》的网剧改编病在叙事逻辑的内在割裂与快感模式的难以统一,那么《卿卿日常》的问题在于叙事模式转换背后的价值冲突的无法调和。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吕明、陈月、李梅均为化名)

  她的修改理由有两个:一是结婚与丧偶、离婚一样,都是农村已婚妇女和入赘男性丧失成员身份的突出原因,增加“结婚”情形与草案中关于结婚增加的人员一般应当确认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规定相衔接。纠正有的地方存在的“结婚就等同于取得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识,避免以结婚为由取消成员身份的现象,造成新的“两头空”。二是婚姻状况变化的不仅是妇女,法律应当对因婚姻状况变化,可能遭遇到侵权的成员都给予平等保护。入赘的男性以及目前一些地方实行的“两头婚”情况也需要纳入立法保护。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表示,2022年前三季度,房地产新增贷款占各项新增贷款比例仅为4.7%,而2021年同期是18.1%,房地产新增贷款增速明显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水平。2023年,金融机构继续落实“金融十六条”,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随着银行授信的落地,房地产贷款投放将明显提速。此外,优质头部房企在发债及股权融资等方面,也将继续得到支持。

林彦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