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访问 | 张占斌: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

来源: 好奇心日报
2024-06-14 22:16:36

  文/张占斌

  编者按:去年以来,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不断受到各界关注。当前,中央和地方都在加快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读懂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的现实意义,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何处?针对这些问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进行了探讨。

  “新质生产力”的布局与思考

  去年9月,中国高层领导人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在笔者看来,“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为全国创新发展进一步明晰行动方向。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妨从黑龙江所在的东北地区说起。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多年来,东北从转型发展的阵痛中逐渐走出,一步步迈入全面振兴蓄势待发的新阶段。然而,东北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观念方面仍存在着短板和弱项,尤其科技创新不够、要素融合不足、生产力重塑不强,亟需新质生产力来有效破解发展瓶颈。

  一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换。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正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中之重,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移。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这正是东北地区有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亟需向新质生产力集聚。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也是新质生产力渗透和扩散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牵引力量。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仅只适用于东北,对当前整个中国经济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具有趋势性的变化和特征,包括:经济增长由过去的高速或超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增长的动力由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也需要调整,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新的战略部署,对发展阶段有新的认识,同时也要求经济增长要更好地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实际上对产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意味着提醒全党、全国民众站在更高的视角上看待生产力,从竞争的制高点上来思考中国的发展,盯紧最前沿的技术、最可能影响中国未来发展动能的技术进行思考。

  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今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有了进一步阐释。

  “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依靠高度消耗的资源能源。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与传统质态生产力相比较,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全新质态的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笔者看来,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的是由新技术、新能源、新业态等产生的新产业、新方式、新模式,培养一批新的技术人才,掌握新技术,产生新动能、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生产力迈上更高层次,更好地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全社会更大程度的生产能力提高。新质生产力中的“质”,指的是品质、质量、本质,包括拥有新技术的新劳动者,出现新的劳动资料、新的劳动工具,逐渐催生新产业、战略性产业或未来产业。

  从上面提到的生产力三大要素看,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力三大要素也已发生显著变化。如要求新的劳动者需要有知识化和专业化创新能力,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知识产品化以及市场规模化的能力;伴随科技创新的推进,出现了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数据等新的劳动对象;传统劳动资料与数智化劳动资料融合升级,等等。

  在生产力三大要素都发生了质变的背景下,生产力本身自然会跃升到新质阶段。这些内在新性质也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创新性、高虚拟性、高流动性、强渗透性、高协同性、高价值性等外在特征。

  结语

  总体看,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新科技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的,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原创性与颠覆性的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发展需求、面向民众美好生活的社会生产力新形态。

  在笔者看来,“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中国的主动作为。它将为中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重要指引。

  作者简介:

  张占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后。曾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专家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学评审组专家。入选国家“四个一批”社科理论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strong>年花焕新 沉浸式开运</strong>

  据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网站消息,雅加达时间18日13时06分(北京时间14时06分),马鲁古海北部海域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80度、东经127.11度,震源深度64公里。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最早发布震级为7.1级,后修正为7.0级。

  2022年11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还发布了《关于做好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情况年度监测评价工作的通知》。<strong>2023年1月17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360万套(间)。</strong>

  推动客运尽快恢复增长

  “香港的未来,一定会与内地更加紧密地融合。”杨莉珊说,香港与内地通关后,相信会有更多港人港企愿意来到内地发展,而要“做大做强”,一定要用好国家的支持。(完)

  二十四节气绝不单纯是一种历法体系或时间制度,更是一种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当下要想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二十四节气,使其充分介入民众的社会生活,应该是一种最佳途径。比如,充分发挥节气在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娱乐、饮食养生以及民族认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功用与价值。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而要充分关照二十四节气的内部差异及地域差异等问题,采取不同的保护传承措施。(完)

杨长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