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丨专家:器官移植患者定期随访面临现实困境

来源: 南风窗
2024-06-13 11:42:39

  中新网6月12日电(记者 张尼)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完成器官移植手术2万余例,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不过如今在我国,移植后不依从性一直是一个持续存在的挑战。

  6月11日是第八个中国器官捐献日。当天,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新生会“携手十年,再谱新篇”10周年庆典在北京举办。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随着我国移植技术不断进步,手术成功率和短期生存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然而,成功的移植手术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移植患者长期生存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排斥反应、感染、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等,需要患者长期、定期随访。

  “曾经就有一位肝移植患者在手术后因为没有坚持规律服用抗排异药物以及定 期随访,在手术后又出现了肝功能异常。”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移植中心教授陈虹在活动上分享了一则案例。

  陈虹表示,术后随访是监测患者长期健康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处理移植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随访也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数据,对于改进移植手术技术、优化患者护理方案以及推动移植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教授王伟强调,患者自我管理是术后长期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医生在随访时除了给予患者医疗上的帮助,还会给予患者生活方式、用药等方面的指导,包括患者如何自我监测身体状况,识别问题征兆等。

  “目前国内的移植供体仍然非常稀缺,以2022年为例,肝移植的供需比大概是1:7,占比整体移植物需求量83%的肾移植供需比则达到了1:11,因此移植供体非常宝贵,且一场移植手术的费用动辄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因此,移植手术后的抗排异对于患者长期有质量的生活就显得特别关键,不仅需要保证移植器官长期存活,还需要让患者保持免疫力,减少感染或肿瘤的风险。”安斯泰来中国区总裁赵萍接受中新健康采访时强调了移植供体的来之不易,她呼吁关注术后随访。

  2021年末,一直被冠以“周杰伦好友“的台湾艺人刘畊宏举家移居上海发展,最初他的和妻子王婉霏一起直播带货。

  今年的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评选在往年基础上,顺应网络传播新形势新变化,对组织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升级:一是优化评选分类。针对网络内容形态、载体特点,进一步优化评选逻辑,强化作品导向,将评选分类调整为百篇网络正能量文字、百幅网络正能量图片、百部网络正能量音视频、百个网络正能量专题专栏、百项网络正能量主题活动。二是调整报送方式。今年作品报送采用推荐制,通过机构推荐、平台推荐等,广泛覆盖网络内容创作者生产者。同时,顺应各界期待,在评选中将媒体和非媒体作品分开评选,体现同台展示、分类竞技。三是强化国际传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部署,把网络国际传播作品作为评选重点,首次明确报送和入选比例。四是突出权威优质。首次设立提名委员会,邀请网络内容建设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等推荐年度优秀网络作品,确保参评网络精品不遗漏。同时,强化专业把关。邀请业内知名专家组成审核委员会,对入围作品进行专业把关,还将邀请网民在线投票,投票结果将加权计入终评成绩。

  位于市区西南郊的西部陆港,一辆载着煤炭的电动货车缓缓驶入,传统煤炭运输常有的噪声、扬尘与尾气污染,在这里难觅踪影。场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个“散改集+新能源”绿色煤炭物流项目,每月有10万吨煤炭通过数百辆电动卡车实现绿色运输。

  起初,慕萨莱思酿造缺少技术条件和标准化规范,几乎“一缸一个味”。为了攻破难题,他四处拜访专家学者,经过多年潜心钻研与反复琢磨,2001年艾沙·尕依提成立了阿瓦提县红宝石慕萨莱思厂,首次把标准化生产的慕萨莱思产品推销到市场上。2005年艾沙·尕依提提交“慕萨莱思专利”申请书,国家专利局授予其“技术创新专利”。

  <strong>总台 记者 焦健:</strong>在兰州新区秦川镇文化广场,500多户周边企业和商户为群众送上各类年货,从吃的用的、到玩的乐的,让大家把积攒了一年的消费热情好好释放一下。

  <strong>一二线城市:面临“买房窗口”</strong>

范长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