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紧!已不允许购买!多家银行出手了

来源: 中青在线
2024-06-09 16:14:56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曹雯璟

近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多家商业银行正在收紧公募产品的超风险评级销售,一些银行已不允许个人投资者超风险评级购买公募基金产品。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商业银行收紧公募产品的超风险评级销售,可以避免银行过度追求销售业绩而忽视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促使银行回归业务本源,是规范基金销售行为、更好服务投资者的必然选择。

多家银行收紧超风险评级申购公募产品

华南一位银行客户经理向记者透露,该我行严禁“超风险”推荐、购买基金产品是从今年开始的。一方面是响应监管要求,必须真诚善待投资者,更好服务投资者,从法律、制度、监管、执法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另一方面,对银行来说也是好事。很多客户喜欢买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产品,一旦发生较大回撤,就会来投诉。严禁超风险推荐基金产品、APP客户端禁止超风险自行申购后,投诉变少了。

华东一位银行客户经理坦言,现在的确管得特别严,正在严查超风险推荐,也不准引导客户重调风险测评。如果投资者风险评估是R3,基金产品标的R4,那就买不了。以前R2、R3都可以买。今年一些银行在审核方面变得更加严谨。

这种情况在券商的基金代销工作中也经常遇到。“通常销售人员会给客户沟通,让他们重新做风险测评,满足产品风险评级的要求。但好多客户在沟通中会觉得太复杂,就会放弃购买。这也实现了投资者适当性想要达到的结果。”北京一位券商研究人士指出,这其实对券商影响不大,因为券商这两年的销售主力是ETF,而在场外基金方面很难与银行竞争,影响最大的还是银行的基金销售。    

“商业银行收紧公募产品超风险评级销售,从宏观方面讲,是为了更好地遵守监管规定,提升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从微观层面讲,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减少销售后的投诉等。”华东某位上市城商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人谈道。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指出,超风险评级购买公募基金产品的情况过往也存在,所带来的客户投诉让代销机构头疼不已;同时,随着监管要求进一步严格,代销机构也不断收紧公募基金的超风险评级销售。除了公募基金以外,专户等产品的超风险评级销售问题也一直争议不断。

强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资管新规以来监管政策的重要导向之一,金融产品销售应遵循 “了解产品”和“了解客户”的信义义务,以落实“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基本原则。

华宝证券资深银行理财分析师张菁认为,在实际业务层面,由于不同资管产品的销售适当性管理规定存在差异,商业银行销售银行理财产品不能超风险评级销售。但在销售公募基金时,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在对超风险评级做出书面风险警示后,投资者仍坚持购买的且投资者不属于风险最低类别,可以销售。商业银行拉齐不同资管产品适当性管理差异,以更严格的标准操作执行,提高了适当性管理的一致性,是对投资者保护的有力举措。

银行方面将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合规性

有助于财富管理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随着多家商业银行、券商收紧公募产品的超风险评级销售,不允许超风险评级购买公募基金产品,将对银行、投资者和财富管理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张菁表示,目前在银行方面,不同银行在代销公募基金执行的适当性管理严格程度存在差异。执行较 严格规范的银行一直没有超风险评级销售,而部分超风险销售的银行可能需要调整投后管理,如账户涉及超风险定投等情形与投资者沟通,可能会影响部分银行的公募管理规模。

沪上一位行业人士提到,随着收紧公募产品的超风险评级销售,银行方面风险管理会加强,合规性也会提高。一方面,银行通过收紧超风险评级销售,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避免客户购买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从而减少潜在的客户投诉和纠纷。另一方面,此举符合监管机构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要求,有助于银行提升合规性,避免因违规操作而受到监管处罚。

而对于投资者,该行业人士认为,投资者被限制购买超出其风险评级的产品,长期看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免受高风险投资可能带来的损失。投资者也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

从长远角度来看,收紧公募产品的超风险评级销售,将有助于财富管理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张菁表示,随着产品净值化转型,投资者对产品的波动性有了更真实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产品发行机构还是销售机构都应建立更科学的产品风险评级标准,更合理地识别和判断投资者风险偏好与产品风险等级之间的关系,优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上述行业人士也认为,通过限制高风险产品的流通,有助于减少市场的过度波动,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同时,可能会促使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符合不同风险等级投资者需求的产品,推动产品创新。

不同渠道的公募基金风险评级存在差异

建议:加强不同渠道风险评级标准一致性

事实上,虽然是同一只公募基金,但在不同销售渠道,产品的风险评级也可能存在差异。

受访机构和行业人士认为,这一现象会增加投资者决策难度。    

在张菁看来,监管要求销售机构应独立审慎对资管产品进行销售风险等级评估,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给予了一定划分产品风险等级的参考因素,但各家评估标准的系数和分值可能存在差异,最终可能影响直接评级结果。

对投资者而言,不一致性可能会影响购买产品的决策依据和渠道选择。

张菁分析,一方面,当产品的风险评级标准不一致时,可能会使投资者产生困惑,从而重新思考和平衡是否进行购买决策或转向可购买的渠道进行购买。另一方面,相较其他金融机构,银行客户的风险偏好通常较低,给出更高风险评级的机构可能对投资者而言是一种底线思维的风险警示,有助于投资者再思考和再平衡。

上述行业人士也认为,不同销售渠道对同一公募基金产品的风险评级存在差异,对投资者选择产品时的决策过程可能产生以下影响:

一是选择困难。投资者可能会因为不同渠道提供的风险评级不一致而感到困惑,难以做出选择;二是风险认知偏差。投资者可能因为评级不一致而对产品的风险认知产生偏差,影响其对产品风险的真实理解;三是投资决策风险。不一致的风险评级可能导致投资者基于错误的信息作出投资决策,增加投资风险;四是信任度下降。如果投资者发现风险评级不一致,可能会对销售渠道的专业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影响信任度。

该行业人士建议,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投资决策的质量,需要加强不同销售渠道之间的风险评级标准一致性,提高风险评估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同时,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也应该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全面评估产品风险,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编辑:小茉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中东突发!

  金冬雁解释,阳性检出率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判断疫情形势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相关防疫政策是否应及时收放的科学依据之一。以香港为例,经过第五波疫情后,香港社会基本形成群体免疫,但如果阳性检出率超过2.5%,就要考虑适当增加一些公卫措施如保持社交距离、餐馆限流等。“全民不测核酸后,我们必须要清楚大概有多少人已经感染,否则,当疫情海啸已经形成时,我们还不清楚。整个社会,尤其是医疗系统就会面临很被动的局面,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就是高危老年人。”

  银行部分股东会通过增加持股层级、交叉持股、股权代持等多种方式规避监管,对银行形成控制。“因此,有必要对银行的股东持股进行穿透,不仅要规范银行主要股东的行为,也要将主要股东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纳入监管。”李广子说。

  不过,想要完善风险处置机制,达到提升风险识控前瞻性效果,日常监督和强制措施远远不够,要在早期干预、接管和破产清算等方面均作出制度安排。

  12月7日发布的“新十条”中,最新的变化是无症状、轻症阳性患者可居家隔离。上述医生介绍,一般来说,来就诊的阳性患者会被集中送往新冠救治的定点医院,但目前武汉的定点医院已经饱和。对于一些轻症患者,“我们会通知社区将其接走”。但该医生补充,社区目前已忙不过来,“我们一般给对方带上N95口罩,做好消毒,建议他们自行回家隔离”。

  随着各地防疫政策逐步细化优化,连花清瘟等部分热销药品出现暂时紧缺,一些不法经营者借机炒作、哄抬价格。市场监管总局结合前期线索,从多个平台提取多家药房9月以来连花清瘟销售数据,并组织相关省份市场监管部门核查进货台账。核查发现,部分经营者在采购成本变化不大的情况下,12月初开始大幅提高销售价格。如某线上药房销售连花清瘟颗粒6g*10袋/盒,11月采购价格23.5—32元/盒,销售价格26.8—38元/盒,但从12月初开始迅速上涨,至12月5日涨到99元/盒。某线上药房销售连花清瘟胶囊0.35g*24粒/盒,11月采购价格11.5—12.5元/盒,销售价格18.9—33.1元/盒。12月初采购价格14.5—22.5元/盒,销售价格从41.9元/盒迅速上涨至88.1元/盒。上述药房在成本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或者成本虽有增加但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已涉嫌构成哄抬价格。

  “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当面问诊就能解决。但是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应该收治在医院。”12月8日,张文宏团队在“华山感染”上撰文指出,如不属于低风险人群,又同时伴有高热等症状,应前往医院接受医生进一步评估。

杨子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