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非遗正青春 “Z世代”为龙舞传承“扛大旗”

来源: 能源网
2024-06-10 04:28:34

  中新社重庆2月23日电 题:非遗正青春 “Z世代”为龙舞传承“扛大旗”

  作者 马佳欣 梁钦卿

  22日晚的重庆铜梁寒风阵阵,21岁的李宜桓却赤膊上舞台,高举20米长的巨龙在“火海”中舞动,迎接即将来临的龙年元宵佳节。辗转腾挪间,队友将超过1000℃的铁水拍向夜空,铁花散开,犹如夜放花千树,更似吹落星如雨。

  重庆铜梁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灯龙舞)”。铜梁龙舞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登上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和中国香港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展演。中新社记者从李宜桓所在的铜梁虹贯龙舞火龙队了解到,该队伍火龙展演订单已排到2024年底。

  在铜梁火龙演出现场,20余名舞龙队 员游走其间,两条火龙上下翻飞、左右腾跃,场面震撼。游客们发出阵阵惊叹,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

  “我从小看着龙舞表演长大,翻飞的火龙印刻在我的童年和青春。”作为火龙队中的“老将”,李宜桓从16岁就开始系统训练龙舞,演出至今已超千场。回忆起自己首次参加火龙表演时,他坦言当时内心很害怕,一方面是担心打铁花时火星散落会灼伤皮肤,另一方面则是担心自己太过紧张把表演搞砸。“铁水四溅下,最重要的是克服胆怯心理,只有胆量足,才能舞出火龙的灵动。”

  长长的大蠕龙、绚丽的竞技龙、清凉的水龙……除火龙外,铜梁还有30多个龙舞品种。

  出生于1999年的李婧是铜梁龙艺术团竞技舞龙队队长。她介绍,竞技龙是集民间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除具有一般龙舞的基本特征外,还兼具竞技体育的特点。

  “在平时训练中,我加入了大跳、平转、点翻等中国舞元素,刚柔并济,让表演更具观赏性。”李婧认为,“龙舞表演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队伍每年会更新音乐和表演形式,改良龙珠和服饰,并加入更多的民族元素。

  “2023年我们在保加利亚演出时,还未开演就有上万人围观,演完后掌声经久不息。”作为竞技舞龙队的一员,2000年出生的王浩提及,当时表演结束后,外国友人们看着可爱新奇的铜梁龙,纷纷前来抚摸龙头,并让队友教他们舞龙动作。“我期待未来能常去海外演出,把寓意平安幸福的铜梁龙‘舞’向全球。”

  “以前表演龙舞的都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现在则以2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高晓涛表示,目前铜梁区100多所中小学已有序开展龙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工作,6万余名在校学生拥有舞龙经历,让非遗传承不断代。

  看着铜梁龙舞的大旗逐渐被年轻群体扛起,80多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很是欣慰:“我赶上了珍视非遗、鼓励非遗传承的好时代,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非遗文化,铜梁龙舞一定会越舞越出彩。”(完)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定型,用孩子拍搞笑视频,把孩子当成博取眼球和流量的工具,不仅可能构成对儿童隐私的侵犯,也容易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同时,这样做不但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共识,也会给更多的孩子带来不良价值引导。让孩子成为“搞笑视频”的主角,既不好笑,也不可取。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关于援菲律宾农业技术中心第三期技术合作项目交接证书》

  中国玩家涌入《鹅鸭杀》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红色大厅灯火辉煌,一首首经典曲目和新创作品,带领全场观众追寻红色记忆、汲取红色力量。“我们希望这场音乐会的曲目能够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的丰功伟绩。”音乐会策划、总监关峡介绍。

  呈现“量价齐升”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陈设、楹联、题记,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他十分感慨地表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黄佳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