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产销量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竟是这座山下小城?

来源: 钱江晚报
2024-06-09 19:48:54

  “先将抹茶粉打成浆状,再慢慢往里加水,用茶筅不断将其搅拌至奶油状的细泡沫,一杯抹茶就制作好了。”

  5月下旬,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贵州主题展馆的展台前,茶艺师娴熟的打抹茶动作吸引了不少观众。

  这款抹茶,来自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

  江口县,抹茶产销量中国第一、全球第二,抹茶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古出好茶

  茶圣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中国茶经》载:唐代名茶夷州茶、费州茶、思州茶分别产于贵州石阡、思南、德江、印江、江口等一带。

  贵州,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有利于孕育绿色、生态、有机的茶。

  江口,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脚下。

  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盛产茶叶、生产优质抹茶的好地方。

  如今,贵州省铜仁市被称为“中国抹茶之都”。

  铜仁市江口县凯德街道贵茶产业园被称为“抹茶超级工厂”。

  要想做出好的抹茶,先得种出符合要求的茶叶。

  新鲜茶叶经过蒸青、碾磨、粉碎、干燥等步骤变成了抹茶。

  5月中旬,走进铜仁市江口县九龙山茶园。

  一垄垄被盖上遮阳布的茶树已到采摘期,掀开遮阳布,嫩绿明亮的茶叶散发清香。

  工人采收的鲜叶,将用于制作抹茶的原料——碾茶。

  生态优势也是贵州抹茶的优势。

  贵州率先在中国禁用水溶性农药和除草剂,茶园禁用的农药在中国65种的基础上提高到了128种,针对出口茶园还提出了28种慎重使用的农药。

  为了一杯“干净”茶,铜仁茶产业全链条均采用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和措施,茶园管理绿色防控率达到90%以上。

  铜仁市3万亩抹茶基地都配建了病虫害绿色防控系统,通过20多个远程检测数字设备,将采集到的虫害移动频率、病害发生面积等参数整理形成初步的诊断报告,从而进行有效的预警防范。

  “抹茶+”推陈出新

  抹茶源于中国。

  唐朝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宋代发展为茶宴。

  北宋书法家、茶学家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斗茶方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

  明代人们改用茶叶冲泡喝汤,抹茶东渡日本,而后逐渐为全 球所知。

  如今,抹茶也成为“潮流”的宠儿。

  抹茶可作饮料直饮,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的抹茶也可吃。

  抹茶冰激凌、抹茶拿铁、抹茶生椰、抹茶奶枣、抹茶巧克力、抹茶面条……

  拉花抹茶可赏,以茶汤为纸、茶勺作笔,画出各种图案,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新玩法。

  抹茶面膜、抹茶牙膏等日用品也开始销售。

  抹茶还可用于医疗、保健、化妆品等行业。

  抹茶产业链,正在不断扩展。

  铜仁市以梵净山为核心,依托其世界自然遗产的名片效应,推动茶旅深度融合。同时,大胆探索“抹茶+”的产品开发应用模式,在“梵净抹茶”产业链上进行全面推广运用,创新抹茶文创旅游商品。

  2024年第一季度,江口一家工厂的订单创历史新高;最近接到的订单有三百多吨,产品生产出来后将会发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铜仁市出台《铜仁市做大做强抹茶产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旨在三年内实现全市抹茶基地8万亩,碾茶产量2200吨以上,抹茶产量2000吨以上,新建(提升改造)碾茶生产线共45条,推动抹茶综合产值17亿元以上。

  作者:杨茜 刘美伶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南宁1月14日电(记者 黄艳梅 杨志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桂林市市长李楚13日表示,桂林市将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漓江、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桂林山水。

  “咱村建房不用砖石瓦钉,都靠木头。”64岁的村民邹吉友热情地给记者介绍起自家木屋,“我家在这里住了四代人喽。”

  “松鼠?什么松鼠……”

  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尽管2022年全球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仍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计进出口额达12.54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高出中国外贸整体增速11.8个百分点。同一时期,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8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这表明,在困难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共建“一带一路”具有独特的价值。

  蒙脱石散服药有讲究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省委转型综改、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确保法规立得起、接得住、真管用,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积极探索“小切口”立法,通过“切小题目、切细内容、切准特色、切实措施”,“量身定制”解决实际问题,全国人大肯定山西走出了一条精细立法、精准立法的路子。

张淑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