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篮两负日本 巴黎之路“忧”“机”并存

来源: 上游新闻
2024-06-08 18:21:06

  中新社西安6月8日电 (记者 张一辰)中国女篮7日晚继续坐镇主场与日本女篮展开第二场较量。最终,继上一场3分之差输掉比赛后,本场比赛“无畏金兰”以56:74再次落败。

  2024年中国女篮系列热身赛于2024年5月29日至6月7日举办。中国女篮先后共迎来五场比赛。本场比赛过后,中国队战绩为1胜4负。

  热身赛的胜负结果与赛会制比赛不可同日而语,通过比赛检验球队训练的内容、适应高强度对抗、锻炼年轻队员,以期在奥运会舞台上有所作为,是中国女篮当前的主要目标。

  伤病致阵容捉襟见肘

  备战巴黎奥运会的中国女篮5月初开始集训。在本次系列热身赛中,中国女篮队员韩旭、李梦、黄思静均因伤缺席,队长杨力维因在首战中膝盖受伤而提前退赛。此外,中国女篮内线球员李月汝尚在美国女子职业篮球联赛(WNBA)赛场征战。在西安对阵日本队的首场比赛中,中国队孙梦然因扭伤脚踝未进入大名单,整场比赛中国队仅9人轮换上场比赛。

  对于球队的伤病潮,中国队主教练郑薇 表示,一些球员在联赛期间出现了伤病,还在恢复期,目前只能听从医生建议,循序渐进。在比赛中,由于内线出现了大面积伤病,导致整个进攻体系被打乱。

  郑薇说:“本阶段热身赛打完后,我们就会回到北京进行总结,随后就奔赴国外进行训练和比赛。时间是非常紧迫,希望她们能尽快恢复,回到赛场。”

  罚球低迷失准成焦点

  122罚76中,这是本次系列赛中国女篮五场比赛的罚球数据。从此前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开始,中国女篮就陷入了罚球失准的“怪圈”。直到与日本队的第二场比赛中,这项数据才有所回升。

  近年来,中国女篮参加各项国际大赛,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无不是基本功扎实、罚球精准,从数据上即可见一斑:东京奥运会上女篮罚球命中率79.5%、2022年女篮世界杯为76.0%、2023年女篮亚洲杯为81.8%。如今,在奥运会开赛之前,如何将球队的罚球命中率带入正轨亦成为留给郑薇的一道待解之题。

  逆风球下的“失”与“得”

  纵观五场热身赛,无论是面对善于身体对抗的澳大利亚队,还是以“小、快、灵”见长的日本队,中国队在攻防两端时常会出现“防不住”与“投不进”的“逆风球”局面。在与澳大利亚队的首场比赛第四节,中国女篮进攻突然哑火,澳大利亚队打出一波9:0带走胜利;与日本队第一场比赛的第二节,中国队陷入“得分荒”,前5分钟未得一分……

  作为中国传统“三大球”项目中首支拿到巴黎奥运会门票的球队,中国女篮目前的比赛状态引人关注。郑薇表示,连续打高强度的系列赛,对球员体能是考验。因为阵容不整,所以在进攻方面打得不够清晰。

  中国女篮众多主力的缺阵也给新人提供了契机,22岁的杨舒予成为此次热身赛亮点之一,对阵澳大利亚女篮的第三场比赛中,她三分球6投6中,贡献了全场最高的23分,在7日晚对阵日本女篮的比赛中得到18分再次成为全场最高。

  对于杨舒予的表现,郑薇也予以肯定。她表示,杨舒予是近两年着重栽培的新秀,在最近几场比赛中的进步显而易见。

  根据赛程,本次系列热身赛是中国女篮今夏在“家门口”进行的最后一场热身赛。之后,中国女篮将赴海外与世界强队进行交流,进一步磨合阵容。

  距巴黎奥运会开幕仅剩40余天,中国女篮隐忧与机遇并存。(完)

  推文列举了如今正同样遭受困境的受灾同行的具体名单和情况,号召大家为他们提供帮助:“此时的互助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救,水灾来临时我们抱团取暖,正如时代洪流下我们同心协力、守望相助,就一定可以找到出口,共渡难关!”

  郑州读者王先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22年7月他曾在中图网淘到一本知名学者、藏书家韦力签名版《古书之美》,这本书是知名作家庆山(安妮宝贝)与韦力的对谈集,讲的就是怎样收藏古书。王先生也是一名古书收藏者,他把购得这本签名书视为“对藏书家的敬意”。

  程晓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轮暴雨中,北拒马河和大石河洪峰流量非常极端,它们在涿州交汇,造成了严重洪灾。水文监测显示,此次降雨过程中,北拒马河的洪峰流量高达6200立方米/秒,2012年“7·21”特大暴雨时,这一数字是2570立方米/秒。大石河上游的水文监测点被山洪冲毁,最后监测的洪峰流量已达3300立方米/秒,远高于“7·21”时128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程晓陶对记者解释,海河流域水库众多,大小不一,级别不同,大中型水库泄洪,需要上报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每天与之会商,而小型水库不需要走这一流程,“小水库能力调度能力有限,一旦发现要漫坝,去报告会来不及”。

  程晓陶分析说,涿州如果在通知蓄滞洪区民众转移时,告诉大家,北拒马河上游洪峰流量达到6000多毫米/秒,是“7·21”的两倍多,可能大家的警觉性会不一样。此外,他补充,日本在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时,还会制作避难转移图,细致到告诉人们,如果当地被淹,该去哪个避难所,一些路会被淹,走哪条路更安全。这些都需要提前规划,甚至在日常公布给大众去学习,但国内在这一点上目前还没有这么精细。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调查专家组组长张建云曾在2022年一次分享中提到,受地形、气候影响,华北平原是暴雨洪涝的敏感区和多发区,未来极端天气将增多。多位专家称,此轮华北极端强降雨背后,暴露出北方城市应对极端天气仍缺乏经验。

陈俊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