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清”装上阵背后的新质生产力

来源: 红山网
2024-05-18 07:22:06

  你是否也在朋友圈“晒”过蓝天?

  2013年至2022年,我国GDP翻了一番,但空气中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减少93%。

  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超过5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1/3;核电发电量达到4332.6千瓦时,位居全球第二;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发电量超2760亿千瓦时……

  “蓝天保卫战”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中国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清洁能源迈出巨大步伐。

  绿色产业如何从跟跑到领跑?

  掌握关键技术才 能把握发展主动权。

  以光伏产业为例,最初,我国光伏产业受核心技术水平限制,成本高居不下。随着产业链各环节配套企业迅速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可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硅片”是光伏组件的关键性基础材料,在TCL中环的“G12太阳能单晶硅片”生产线上,高精度金刚线切割出的210mm大尺寸轻薄硅片,能实现700w+组件功率,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电力成本。

  当前,中国光伏硅片产量已占全球产量90%以上。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光伏产品超300亿元。

  不断寻求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中国光伏企业仍在持续锻造国际竞争优势。

  新型储能难题如何攻破?

  新能源发电规模快速增长,新型储能发展步伐也得跟上。

  新型储能具有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发挥调峰、调频、调压等多种功能。

  从充换电站到新能源场站、电网调峰调频,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这背后离不开新技术的有力支撑。

  在美克生的储能管理系统中,动态监测、实时诊断、预警分析、运维策略、跟踪反馈等多项功能实现高效整合。该系统不仅可提前7-15天识别出潜在的热失控风险,还能帮助储能电站提升3%至5%的容量。

  2023年,新型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较2022年底增长超260%。在国家政策和技术研发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趋势逐渐呈现。

  绿色电力如何惠及更多民众?

  提高清洁能源的全球可及性,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的贡献不可忽视。

  以风电为例,全球市场上约六成风电设备产自中国,2023年全球前五大风电整机制造商中,中企占四席。

  大幅降低成本,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全球可及性的关键一环。4月18日,由中国企业研发制造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正式进入塔筒吊装阶段。该平台总容量达到16.6兆瓦,其双风轮设计能够捕获更多的风能,进而降低度电成本。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得益于科技创新,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进,更低碳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绿色的新动能。

  春晚上的小品,继而成为又一代中国人的喜剧启蒙。1990年出生的许子谅便是由此爱上了喜剧,他现在更为人知的身份是喜剧编剧还珠。“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和同桌演春晚上的小品。那时我抢不过同桌,就总演宋丹丹、高秀敏。还记得第一个完整背下来的小品是《昨天今天明天》,现在你说上句我还能接上下句。”

  建议相关人员继续坚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外出时应落实戴口罩、勤洗手等个人防护措施。已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公众,也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防范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总台央视记者 史迎春 刘婷玉)

  大年初一,在南京市鼓楼区城管安康驿站,信长星、许昆林向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拜年,与大家一一握手、拉起家常,详细询问春节值班几天、每天工作几个小时、过年子女是否在南京、休息环境是否满意、还有哪些困难。

  小品的创作之难,另一位喜剧编剧束焕也有同感:“年轻时老觉得写小品是练手的机会,后来才发现其实小品比影视剧还难写。因为小品是一个即时发生的故事,没有转场,没有时间跨度,舞台上的12分钟,就是生活中的12分钟,在这12分钟里要写一个完整的事件,人物关系要发生变化,最难的是还需要让观众笑得出来。”

  顺便提一下,现代的据称始于日本的乌冬面和一般的面条的不同之处是,擀乌冬面放盐,而擀一般的面条放碱水,都是为了增加面的韧性,但碱水的效果比盐好。中国的面条传到日本时,可能因为引进年代不同,有放碱水和放盐两种做法。放盐的做法很早就引进了,而放碱水的做法是到近代才引进的。日本把这两种做法都保留了下来,而放盐的制面方法在中国已经很少见了,以至于现在很多人以为乌冬面是日本特产,其实只是女儿回娘家而已。

  而纵观广州制造业,尚缺少一个万亿产业集群。相比之下,GDP前十城市基本已拥有第一个突破万亿的产业集群。广州前后,深圳、重庆均为制造业大市。作为万亿“后备军”的汽车产业,能否成为广州制造业“全盘皆活”的“棋眼”?

叶易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