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光影流淌数十载 露天电影点亮牧区之夜

来源: 广州日报
2024-06-15 15:33:08

  中新社青海都兰1月26日电 题:光影流淌数十载 露天电影点亮牧区之夜

  作者 刘洋 祁妙

  夜幕降临,东德布的皮卡车驶进了都兰县香加乡艾力斯台村。车子在村口停下后,东德布开始装卸设备,摆好小板凳,拉开幕布,开始播放影片。声音响起,村口的小广场便成了一个临时的露天电影院。

  村民们赶来村口,37个安放的小板凳座无虚席。人群随着幕布的亮起逐渐安静下来,渐渐沉浸在几平方米的光影故事中。直至影片结束最后一行字幕消失,东德布才关闭机器,开始收拾设备。

  东德布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电影放映队工作年限最长的放映员。从1979年开始,他带着电影放映机穿越田野和村庄,深入农村牧 区,用电影为都兰县各族民众带来欢乐时光。

  “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两头牦牛、两台8.75毫米和16毫米的胶片机还有一张幕布,到现在的数字电影机;从驮着电影放映机的牦牛到如今的皮卡车,45年间,我已经放了14000余场电影,行驶路程超120万公里。”东德布说。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在农牧区放映一场电影,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走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崎岖不平的土路,有些地方山高路窄,遇到雨雪恶劣天气时,车辆还会翻倒在陡坡下。”东德布回忆,有一次在都兰县巴隆乡,他的手扶拖拉机变速箱轴承破损,他在途中露宿了两夜。1991年,东德布下乡放映电影,那时候牧区没有电话,几天后他开拖拉机回家,才知道女儿已经出生。

  在东德布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电影放映结束时,他经常会被蹲守路旁的牧民拦下,要求再放一场。“牧民们烧个奶茶,吃着牦牛肉,寒冬腊月里,最后一拨观众看完电影时,已经接近凌晨一两点。”东德布说,“在农牧区文化贫瘠的年代,放电影的工作就是搞服务,送文化。”

  “1971年,我6岁,那是我第一次看露天电影。之后的记忆里,每隔一段时间,东德布都会到村里放映电影,他还根据村民的要求,放蒙藏译制片来科普农业种植技术、牛羊病虫害防治知识来帮助我们。”59岁的香加乡艾力斯台村村民麻玛感慨,后来很多电影放映员都离开了岗位,东德布是少见的坚持在一线的电影放映员。

  “随着电视和智能手机的出现,观众越来越少,现在流动电影放映已经在很多地方消失。虽然盛极一时的乡村电影热潮不再,但乡村还是需要电影。”东德布说,45年间,他既见证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牧区民众生活水平的变化。

  借着路灯和银幕的光亮,东德布一笔一画地写下电影放映记录。同一页上,他还要记下放映的时间、地点以及观众人数。当天晚上,凛冽的寒风一阵一阵地吹过,三四十名村民在银幕前逐渐离开,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也早早躲进温暖的家中,剩余观影的人寥寥无几。“等到电影放映完我再走,天气太冷,因为喜欢,也不觉得时间长。”东德布说。

  截至2023年,东德布已在全县放映电影14000余场,观众人数超18万人次。(完)

  对此,菲律宾中华研究学会会长陈孟利认为,双方决定建立涉海沟通机制,并对重启油气开发磋商持开放态度,这些非常有意义,希望在未来可以“开花结果”。

  针对近期美国部分通胀数据有所回落,格林斯潘指出,这样的回落“太少,也太迟了”。通胀数据的回落“可能是暂时的平静”,而高通胀可能“将再次爆发”。

  行业复苏,平台乱象需警惕

  张军重申,中方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实现巴勒斯坦问题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实现中东地区持久和平、共同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第一财经表示,核心竞争力将成为衡量国资国企改革成效的新标准。下一步,现代企业制度将成为国有企业加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是改革的着力点。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北京1月6日电 (刘文文)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日举行全力做好春运服务保障新闻发布会,春运工作专班副组长、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透露,初步分析研判,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

林琦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