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艳新书出版:剖析中国乡村文化实践新形态

来源: 中文网
2024-05-24 03:28:29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红艳的新书《以文化人:一项关于乡村文化的考察》正式出版。

  从内容上看,该书立足于实践维度,深入城乡田野,全方位收集一手资料,分别从乡村文化的实践逻辑、乡村文化的创新路径、乡村内外的文化乡愁、乡村文化的归途四个主题出发,结合全国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视野,从习俗与文化、传统与文化等几个方面,探究乡村文化在20—21世纪之交的文化组织形式、文化发展类型、文化传播展示等。

  本书指出,乡村文化的实践,既是一个乡村社会参与者群体不断代际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乡村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不断进入中国整体治理格局的过程。既是一个新媒介技术和数字化不断在乡村文化生产与传播中渗透的过程,也是一个乡村文化生产者不断进入中国社会大视野的过程。上述诸多过程综合演变,相互影响,正在塑造着中国乡村文化实践的新形态、新路径和新趋势。

  对李红艳而言,乡村更像是一种情怀;乡村生活,更像是一种遥远的记忆。这种记忆,随着岁月犀利的目光,成为心里最柔软的一块园地。

  如同她在《后记》中所说,当笔下的文字流淌的时候,乡村的情感与乡村的现实,纠缠在一起,带着诗意,也 带着创伤的记忆,萧瑟而下。

  最近几年在乡村调研时,她发现,晚上县城和村镇的乡村文化活动十分丰富,令人惊讶。“每次看到这些喧闹又充满了世俗气息的日常生活时,让你的身体有一种忍不住投入其中的冲动。”

  她希望,走在无边落木下的人们,不再去诉说如何为文化划界,而是走在文化的日常实践里,进入文明、进入个体的历史。唯如此,才有可能进入无边的文化想象与充盈的文化实践世界里。(完)

  乔治·夏勒在他所写的《最后的熊猫》中说,熊猫“跳脱出它高山上的家园,成为世界公民,它是我们为保护环境所付出努力的象征”,“能跟熊猫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演化历程发生交错,是我们的运气”。

  “40岁以上的工人培训时间长,文化程度也相对更低,除非实在招不到人,才会放宽年龄限制。”武潇说,年轻人求职方向广,很多岗位和行业都可以尝试,传统制造业对他们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小了。

  为实现上述愿景,中方将在全球安全倡议框架下开展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的双多边安全合作,积极推进安全理念对接和利益共融。我们倡导各方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积极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与中方的努力互补互促,共同促进世界和平安宁。

  大连造船厂开办了技术培训班,根据外国船级社的验收规范,制定了系统化的工艺标准和校验细则。1981年9月14日,“长城”号终于通过严苛的验收,在大连造船厂顺利下水。首航300多天,“长城”号在世界三大洋航行了52000多海里,全部仪器仪表正常。当“长城”号安全返回时,“望远”号已经开始了在大西洋的首次航行。

  大熊猫是季节性发情动物,在自然分布区每年仅在春季发情一次,圈养大熊猫也同样如此。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资料显示,圈养条件下雌性大熊猫5岁左右,雄性大熊猫6岁左右进入性成熟,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发情高峰期只有短暂的2~3天,一般每年3-5月发情。

  2019年4月28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就指出,中国出生人口自2018年开始大幅下降,新生人口数比上年减少200万人。2017年在园总人数为4600.14万人,按照人口出生趋势,从2021年开始,即使全国适龄幼儿百分之百入园,总在园人数也不会超过4500万人,学前教育会比预期更早迎来供需逆转的拐点。

郑添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