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让科学家精神润泽更多人心田

来源: 中国搜索
2024-06-21 17:46:18

  【光明时评】

  作者:丁兆丹(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自5月30日正式开馆以来,吸引不少人参观。14.7万件实物、34.5万件数字化资料、上百万分钟音视频……500余位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浓缩于此。行走此间,不少参观者表示大受震撼,有“小小参观者”就此立下科技报国之志。

  科学家精神植根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于百年来“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漫步博物馆展厅,仿佛徜徉在中国科技发展史百年长廊。作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工程库,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以丰富馆藏和多样呈现,向世人徐徐展开了一部中国科学家群体的成长成就史、一部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演进史、一部中国科技事业的不懈奋斗史。

  历史不会忘记,“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面对“中国贫油论”,创造性地研究并得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油田地带的结论;“中国天眼”奠基人南仁东22年扎根深山,矢志不渝铸造大国重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埋头耕耘数十载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步入新时代,一批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在科学家群体身上的投射,两者同中有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以自身实际行动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这句毕生践行的誓言让人热泪盈眶;“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浇灌出灿烂的花朵”,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牵头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让人激情涌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之努力,我选择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世界首颗量子卫星缔造者潘建伟的话语让人同感同慨……他们心系家国、身许科学,不仅在创新创造的道路上为人类科学发展留下坐标,更树立起一座座为国为民的精神丰碑。

  也许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人人都可以心怀科学家精神。我们时常震撼于科技的发展,折服于科学家的奇思妙想。科学家的风姿是酷飒的,像“两弹元勋”邓稼先那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科学家的情操是淡泊的,像物理学家郑哲敏那样“如果国家需要,即使去做一个管道工也可以”;科学家的情怀是壮志的,像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那样心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信念,默默将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脊梁挺起……我们致敬赞美科学家精神,更应将这种精神化为奋进的动力。科学星河璀璨,但并非耸入云霄、遥不可及,只要我们心向往之、行渐趋之,“手可摘星辰”“日月入胸怀”就不是梦想。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科技进步的精神动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严谨勤奋、坚忍笃定、静水流深,争做时代清流、社会砥柱的科技工作者。让科学家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让科学家先进事迹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走出研究所,把科学的精神、科学家的精神送到人们身边,播撒进更多人的心田。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也许就在一份手稿前的驻足中开始;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也许就 在一行文字的阅读中萌动;科学家精神的光芒,也许就在一段录音带来的沉思中散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让创新和科普比翼齐飞,必将激励更多人投身科学事业。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3/4/527154105588472688.jpg" alt="" />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3/26/1788882383398463682.jpg" alt="" />

  近年来,随着中欧班列(西安)开行力度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搭乘中欧班列来到国内,成为了广大群众日常购物的新选择。为丰富西安等周边地区年货物资需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西安局”)按照“图定与临时班列相结合”的方式,每日制定运输开行方案,紧抓“配空、装卸、查验、始发”四优先原则,全力做好中欧班列(西安)返程班列的运输组织工作。

  (二)突出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基本定位。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体现,党的组织路线由政治路线决定,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我们党一路走来,始终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组织工作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既要突出政治引领,确保党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又要突出组织体系建设这个重点,一体推进党的各方面各领域建设,使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服务党的政治路线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升腾的烟火气,寄寓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愿景,更彰显着中国经济的活力。(完)

  一、为落实共青团改革要求,团市委于2017年出台了《赣州市共青团改革方案》,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让团的代表大会、委员会更加贴近广大青年,提高基层和一线代表、委员比例。按照这一规定,2022年10月团市委换届期间,团市委打破年龄、学历、身份壁垒,突破体制内外限制,吸纳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热心青年工作的各行各业优秀青年成为团代表、委员、常委。这些身份,没有任何行政级别,不领取任何工作报酬。网上关注到的李楚彬同志就是其中一员。和他一起当选新一届团赣州市委委员、常委的,还有水稻种植户、企业一线劳动者、乡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这是共青团深化改革、增强群众性的一个缩影。

曹智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