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 川观新闻
2024-06-19 06:40:53

  【深 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新质生产力不仅蕴含在特定的高新技术行业内,而且广泛包含于通过新技术创造新的物质生产过程与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过程之中。因此,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赋能。

  将新质生产力嵌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全过程。坚实稳固的农业基础,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坚强支撑。因此,应在守好耕地“命根子”、攥紧民族种子“芯片”的基础上,根据区域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并结合市场有效需求,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构建起动力充足、活力充沛的农业现代化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与农产品质量。在塑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过程中,促使农业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农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赋能之下,将不断实现生产管理精准化、质量追溯全程化、市场销售网络化的深刻变革,由此将带来农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的持续迭代、规模扩散与动态优化。

  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乡村全面振兴蕴含着乡村文化全面振兴。实现乡村文化全面振兴,一方面,着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文化生产力,促使新质生产力与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推动我国乡村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根植于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民间体育赛事、文娱活动等文化项目,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同时,有利于促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生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中,要探索新质生产力作用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技术、新领域,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此外,要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更多能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新质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将促使绿色生产力的跃升,助力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strong> 激励——</strong>

  三易其稿,近万页稿纸,五年时间里梁晓声完成了三卷本共115万字。这是他所有创作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写得最辛苦的一次。他的指甲写到扭曲,后来呈半脱落状态,脑袋上“鬼剃头”一般地掉发,到最后连手也不听使唤了。责编在手稿中发现,第一卷的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第二卷时开始慢慢胀开,到第三卷字里行间已经“拳打脚踢”了。

  值得一提的是,光大银行近年来向外“输送”了不少金融干部,尤其是该行历任行长的下一站,多是赴国有大行担任“一、二把手”等要职。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21/35/10199947977848029027.jpg" alt="" />

  与初到玉环创业的张良韬不同,台胞林国梁已在玉环工作生活了2年。2021年,他在该市开了首家台湾茶叶专卖店,并将两个儿子一起接到当地创业;2022年,他又在西青街开了一家“御台荟”,专卖台湾美食和特产。

  前两天,陈磊发了一条朋友圈,“希望市场能一如既往地稳步发展,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丰富的农副产品。”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的新年愿望。对于小家,他只盼家人身体健康。

刘育紫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