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细节,处处用心!运-20飞行员讲述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归家之路

来源: 腾讯新闻
2024-06-11 10:09:45

  清明节,空军航空兵某部参与过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任务的机组官兵,在鲲鹏运-20前整齐列队,向烈士忠骨长眠的方向,敬上最庄严的军礼。

  2020年,飞行员徐延君和战友们受领任务,首次驾驶 运-20赴韩国仁川机场接迎志愿军烈士归国。

  空军航空兵某部 徐延君:我们事先经过了很多次的推敲,包括从飞行的计划、航路的申请,然后包括到国外的外交礼仪,包括我们的飞机整体进行了改装改造。当三军仪仗队把烈士遗骸安放好了以后,我们进行了一个简短默哀,并且对棺椁进行了擦拭,那个时候心情就比较沉重了。但是我们作为机组成员来说,还要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干好,大家又重新协同,快速高效返回祖国。

  2022年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任务中,台风“梅花”在辽东半岛登陆,任务航线距离台风中心点不到一百公里。

  空军航空兵某部 孟洋:我们在2022年9月14日落地以后进入返程准备的时候。我们当时在研究天气情况的时候,报告的是海上航路航线有积冰,降落场有降雨。我们想这个时候执行这种任务,就算下刀子,我们也要飞回去。

  在机组共同的决心之下,飞机提前起飞,并克服不良气象条件按时返回。飞临沈阳桃仙机场上空时,冰雹冻雨不断敲打飞机蒙皮,机组操纵飞机毅然穿过厚重的云层,祖国大地的轮廓逐渐呈现。

  空军航空兵某部 庞荣奇:当时我就回头望向我这个机舱里边,我就想对这些烈士们说,前辈们,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来看看我们今天这些神州大地,看看我们现在拥有的这种和平安宁的这种生活环境,看看我们新中国到现在一路走来。这种辉煌自豪感油然而生。

  今年春节期间,该部队通过运油-20空中加油,为参加第二届沙特国际防务展的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提供伴随保障,实现一站式直飞,展现了中国空军的实战化训练水平。战机编队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画面也成为人民空军一张闪亮的名片。

  空军航空兵某部 孟洋:大年初一天气还是比较美丽的,万里无云,而我们当时飞的高度又比较低,底下的喜马拉雅山脉看得一清二楚。当时我就想,我们部队成立之初,我们的前辈们开辟了川藏航线,开辟了无人区,而今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又飞回来了。

  一路走来,这支部队为和平年代的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山、玉树、鲁甸、九寨沟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空军第一时间到达。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区8.0级地震,这支部队临危受命,使用国产运-8飞机满载物资和人员飞赴震中,为人民搭建起一条条“空中救援通道”。

  空军航空兵某部 庞荣奇: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我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力量,感觉这就是我们当代军人应该去做的事情,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在和平时期的使命最好的一种诠释。

  从伊尔-12到运-20,从康藏高原到大洋中心,部队“翼展”越来越大,航迹越来越远,不断向世界展示出人民空军和平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从部队建立之初凝练而成的“敢于领受任务、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迎难而上”的战斗作风,激励着一代代部队官兵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当年,我随父亲一起去见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虽然不懂他们探讨的内容,但受到那种气氛的熏陶。父亲的看法很宏大,与学生谈儒家哲学、西方哲学等,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感觉思考的过程很奇妙。父亲喜欢斯宾诺莎、康德的哲学,当时我念小学,对这些人名并不熟悉,只留下一些印象,但对我后来的学习帮助很大,以后翻看哲学书时,我就知道哪些是大家,哪些是重点。父亲也会批评、比较一些哲学思想,让我明白了做学问不能迷信权威,必须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

  从开创国内电力系统安全域方法学的研究,到首次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际电力系统,再到解决城市电网规划中的难题……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余贻鑫和88岁的天津大学教授黄纯华,既是科研中的默契搭档,也是生活中的亲密伴侣,两人携手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1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经钦州港口岸进出口值达到1005.5亿元,同比增长98.9%,创历史新高。其中主要进口商品有原油、大豆、锰矿、煤炭、纸浆等,主要出口商品为汽油、航空煤油、食品级磷酸、白卡纸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邸俊鹏认为,多样化的年轻消费为老字号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增量。“打通老字号与年轻人之间的供需障碍是关键。一方面,传统企业要理解年轻一代所追求的精神共鸣和情感认同,进而改善产品与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年轻人的新需求和新主张从消费端也能推动‘国潮’品牌不断创新,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报道指出,在这封信件公布之际,成千上万的移民已经淹没了得州的边境城市,人行道上的营地和帐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国始终代表着稳定性和正能量,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着眼全球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需要,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从进博会、消博会,到服贸会、广交会等经贸盛会;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到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再到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始终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持续呼吁团结合作,不断打开“共享未来”的机遇之门。

许丽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