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绿水青山 习近平大食物观蕴意深

来源: 北青网
2024-06-20 01:28:32

  (近观中国)面向绿水青山 习近平大食物观蕴意深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 面向绿水青山 习近平大食物观蕴意深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念兹在兹。他在不同场合谈及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大食物观”这个关键词贯穿其中。

  在自古以谷物为主食的中国,理解大食物观之“大”,需要打开思路。

  “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对此感触更深。多年来,他不止一次提醒“‘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并在2023年的一次考察中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

  当目光不再囿于有限的耕地,中国人开始面向更广阔的绿水青山开发食物资源。背山面海的福建,正是中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缩影。透过这个样本,外界可更好感知大食物观蕴含的深意。

  ——大食物观中,有安全的考量。

  中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粮食安全须臾不可放松。

  在外界看来,大食物观为端牢中国人饭碗算出了“余量”,它是数量型粮食安全观的升级,包含更加丰富的多维目标。正如习近平所概括,“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见证了这种观念转变。福建人均耕地仅为中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传统意义上算不得家底厚实。20世纪80年代,这里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蔬菜。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当地丰富的山海资源由此被不断激活。

  多年后的今天,山中春笋在舌尖“长成”竹海,林下“食品加工厂”源源不断产出油料、菌菇等“森林脂肪”“森林蛋白”,闽东特色大黄鱼成为中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绿水青山就是“粮仓”“粮库”,福建人早已不再为吃饭发愁。

  唱好“山海经”,大食物观正从更广维度筑牢中国的粮食安全屏障。2023年,中国经济林产量达2.26亿吨,森林食物成为继粮食、蔬菜后的第三大农产品。目前,中国深远海养殖水体近4400万立方米,产量40万吨,“蓝色牧场”已深入远洋。

  ——大食物观中,有民生的考量。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的食物消费需求愈加丰富多样。需要装满的不仅有“米袋子”,还有“肉盘子”“菜篮子”“奶箱子”“糖罐子”。

  “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谈到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多次强调民生。走过东北林海、黄土高原、乌蒙山区等地,他考察大食物、关切大农业的足迹,也落脚于让中国民众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在福建人的食谱上,这种消费升级清晰可见。2023年,福建肉类总产量达311万吨,比20世纪90年代初增长2.5倍,其中禽类增长13倍。水产品育苗已由传统的“两藻四贝”发展到鱼、虾、贝等120多个品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国第一。

  放眼更广大中国民众的餐桌,大家不仅吃得越来越丰富多样,营养结构也更健康合理。2013年以降十年间,中国居民肉蛋奶和蔬菜消费量都在增长,全国城镇居民人均食糖消费量和食用油消费量则逐年减少。

  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大食物观更好满足了民众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越来越多中国人充分享受到食物选择的自由。

  ——大食物观中,有发展的考量。

  “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习近平一以贯之强调的“生态优先”,也适用于大食物观。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在践行大食物观的过程中,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福建堪为经典案例。

  福建森林覆盖率高达65.12%,连续45年居全国首位,有中国最“绿”省份之称。广袤森林不仅是一幅描绘美丽中国的画卷,也为丰富、美味的各种林下作物提供了有力生长条件,释放出巨大生产力。

  不仅如此,当中国更广阔的国土空间被动员用于开发食物,传统且有限的耕地等资源生产强度将随之降低,进而促进食物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形成更高水平的平衡,让开发和生态良性循环起来。

  面向绿水青山,中国践行大食物观绝非一味索取,而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当大自然得到尊重与善待,山川湖海也必将慷慨回报。(完)

  新一届北京市政协将紧扣全市中心工作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认真组织实施政协年度协商计划,积极回应各方面关心关切,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献计出力,为党委政府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的决策参考。

  当前,香港正在打造数码化国际金融中心。202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今年上海市将“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推动金融科技改革创新”。

  马来西亚“一带一路”委员会秘书长梁志华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调整出入境政策将有利于进一步提振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经贸、投资与旅游合作。

  其次是生活基本设施的改善。相对内陆地区,三江源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较为落后,道路条件、通信讯号、供水供电设施等还不够完备,在给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不便的同时,也影响到生态管护员的工作成效。因此,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当地生活条件,是高原人民共同的心声。

  这个供暖季,核能供暖同样成为亮点。目前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3台、装机5557万千瓦,发电量占比接近5%;已经核准在建的28台、装机3272万千瓦,正在稳步建设中。

  <strong>国家移民管理局边防检查管理司司长 刘海涛:</strong>一是总量明显上升。1月8日—12日,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日均检查出入境人员49万人次,较“乙类乙管”政策实施前上升48.9%,是2019年同期的26.2%。二是海陆空同步恢复。海港、陆路、空港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分别为2.1万、42.4万、4.5万,较实施前各上升13%、53.3%、33.2%,为2019年同期的36.4%、30.1%、11%。空港口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客流最多,日均1.1万人次;陆路口岸深圳福田增幅最大,日均2.1万人次。三是入境数量略高于出境。日均入境25万人次,较实施前上升54.7%;日均出境24万人次,较实施前上升43.3%。

黎怡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