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热”持续扩容,户外经济势头强劲

来源: 好奇心日报
2024-06-12 02:49:01

  热潮持续

  中国户外运动发展正迎来春天。据内容平台“小红书”公布的数据,2023年户外笔记发布数量达到1.3亿,同比增长270%,笔记阅读量超过6225亿,同比增长570%。

  这股户外风潮也从去年延续至今且不断升温。成都某旅行社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今年“五一”期间,当地四姑娘山等热门徒步线路实现爆单。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露营、骑行、登山、徒步等户外运动热度均明显上升。“徒步”相关搜索量同比增幅近100%,笔记攻略数增幅超190%;“骑行公园”“骑行俱乐部”“露营烧烤”等成为热门搜索词。

  “以前露营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但现在家庭出行越来越多,老中青幼一起露营越来越常见。”据一位资深户外从业者介绍,户外运动在持续升温,已渗透到各年龄层。“以前的户外客户群主要是硬核山友,年龄相对成熟,而现在,消费者中年轻人的比例大幅增加,需求也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功能性扩展为以表达自我为代表的多元诉求。”

  产业火爆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出台《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当经济发展起来、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观念升级、传播效率提升,加上政策利好,户外运动的起势就有了东风。

  特卖电商唯品会相关数据显示,3月中旬以来,户外穿搭、运动鞋服销量爆发,其中跑步鞋销量同比增长54%,运动卫衣销量同比增长62%,冲锋衣销量同比增长70%以上。

  在露营市场上,各种新潮玩法不断开发,已涌现出“露营+音乐”“露营+采摘”“露营+集市”等各类融合业态。不少餐饮品牌推出便于外带和储存的露营套餐,深受消费者青睐。

  骑行市场也持续细分发展,逐步延伸出山地车、公路车、城市自行车等不同产品品类。各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以自行车为载体的各类骑行装备消费也十分火热。

  根据《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2022年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市场规模为1971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到2400亿元。可以说,在市场、政策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叠加作用下,“户外”成为体育产业当下最热门的赛道。

  抢夺市场

  据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的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4亿人次,参与率接近30%,而欧美发达国家户外运动参与率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户外运动市场仍有可观的成长空间。

  商机巨大,围绕户外运动的商业化动作也在不断扩容,国内外户外装备品牌纷纷抢食这一市场。此外,很多户外俱乐部在全国各地成立,承接户外出游业务的旅行社也在增加。

  安踏几年前便收购了始祖鸟和萨洛蒙等专业户外品牌;户外装备渠道商三夫户外去年底发布公告,与瑞典户外运动品牌攀山鼠成立合资公司。此外,主打羽绒服的波司登,做防晒服起家的蕉下去年都跨界入局,陆续上线了冲锋衣产品。快时尚品牌Zara则选择进入滑雪赛道。

  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本土户外装备品牌产品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取得显著进步,产品在功能性和耐用性上也越来越好,依靠性价比不断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拥有27.9万余家户外运动相关企业。其中46.5%的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于1年以内的企业占23.9%。

  第五章 附 则

  《永远吹冲锋号》自1月7日播出以来,迅速冲至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纪录片热播榜榜首,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不少人以“年度大片”形容它,有网友说“开年播反腐大片渐成惯例,释放了反腐败斗争一刻不停、永远吹冲锋号的强烈信号”。

  三是完善“放权+约束”管理制度,坚持内涵式发展理念,充分授权与监督管理并举,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激励约束等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好“放得下”与“接得住”的问题。

  金融公司“大和总研”的高级经济学家神田庆司指出,“在今年春季之前,访日游客消费额有望持续增长,但对企业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当务之急。”

  同时,春节期间,沈阳市民政局将指导各救助管理机构进一步扩大街面巡查范围,增加巡查频次,加大救助力度,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回到家中或入站接受救助。对于确实不愿回家、不愿入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为他们送去御寒衣物、被褥和食品,确保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开展“情暖新春共护未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帮助儿童平安度假、健康过节;持续开展“守护夕阳,温情探访”专项行动,确保春节前对特殊老年人探访率达到100%。

  实际上,指导课题组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的肖刚,也在科研与教学的过程中见证了国内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2010年,在导师岑可法院士和倪明江的引导下,肖刚投入到太阳能领域。一些国企研究院、民企研发部门也开始逐步拓展太阳能业务,并展现出强烈的产学研合作意愿,“中国的创业者对市场是非常敏感的,这也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早洞悉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淑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