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楼市政策?

来源: 中文网
2024-06-07 08:10:40

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某日上午,房协的朋友拉我去开会,讨论他们的一个大计划:建立一个面向全市的商品房“以旧换新”大平台。朋友告诉我,和其他城市的平台不同,这个平台把开发商、中介企业、商业银行、装饰装修企业、家具家电企业等凡是房产置换链条上的机构,都集合在一起。而且,还要求所有涉及的企业、机构都得给购房者让利,让“以旧换新”跑出规模来。

  现在,楼市面临的大问题是循环不畅:一边是业主“卖房难”,美好人居的升级消 费实现不了;另一边是新市民和年轻人“上车难”,买不到合适的房源。同时,开发商的新盘又“去化难”。商品房“以旧换新”,各个环节通力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没房一族得其产,有房一族优其产,开发商资金链的压力缓解,地方政府稳楼市的压力消弭,可谓各得其所。

  近期,各地官方、非官方的“以旧换新”活动挺热闹,市场关注度挺高,根据各地报道,均有几千组客户登记意向。但一圈聊下来,发现真正下定金买新房的客户不多,只有十几组。当然,卖掉二手房需要几个月,也阻碍了“卖旧买新”实现闭环,但问题可能并不在此。关键是,着眼点在卖房子上面,还是买房人上面,这是决定住房政策成效的基础。

  具体来说,不管是中介佣金减免,还是新盘折扣优惠,表面看,确实有“折上折”的专属优惠,但事实上,在中介行业内卷、开发商内卷的情况下,很多优惠要么其他渠道也能获得,要么名不副实,而消费者权益和购房诉求等方面的着力好像不多。比如,“无责退订”兑现不了、交易的房子有瑕疵、特惠变普惠,怎么处罚开发商和中介,这些貌似都没有明确的政策。

  这恰恰才是政策最该着墨之处。再比如,很多二手房可居性不足,要么是室内或楼道破败、卖相不好,要么是公共设施缺配减配。新房配套服务短缺问题也很普遍,这就导致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较低。过去,房价上涨可谓“一俊遮百丑”,靠售楼处忽悠、媒体代言就能把房子卖掉。现在,几乎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经历过楼市的周期起落,对商品房营销套路也略知一二。

  因此,如果还坚持口惠而实不至的优惠,叠加铺天盖地的宣传,就能把市场情绪调动起来,把颓势扭转,已是“老皇历”了。笔者认为,好的楼市政策,一定是从购房者出发,实现他们的住房愿望,间接达到政策的目的。当市面上“好房子”没那么多、当产品不给力的时候,我们就得靠实实在在的优惠来吸引参与者。而这些,恰恰是各地“以旧换新”所欠缺的。

  比如,开发商承诺,“以旧换新”房源价格永远比其他渠道优惠多1个点;中介机构承诺,“以旧换新”佣金比其他渠道少0.5个点;银行承诺,“以旧换新”的房源按揭利率低5个基点;“以旧换新”房源契税或个税减半,“以旧换新”房源若一周内不退订,涉事开发商进入“黑名单”。当我问到那位朋友,有没有这些规定,对方无奈地摇摇头。

  住房需求潜力很大,但要注意的是,这种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即便是刚需也不再是“只为上车”的诉求。推动“以旧换新”的好事做好、推动商品房市场循环的实事做实,就得在供给侧改革做工作,也就是二手房和新房补短板,从居住者(而不是卖房子)的视角出发,把缺失的配套和服务补上来,这也是为过去买单,也是住房政策回归本源。

  这是修复信任关系、契约关系不得不经历的过程。最后再讲一点,笔者打听了很多城市,发现都没有实现二手房交易带押过户。其实,这是促进“以旧换新”的好政策,既能缩短交易周期(不让购房者多跑腿),还能降低成本(砍掉赎楼过桥成本)。为啥无法实现?银行担心贷款跑了,中介担心代理过桥收益没了,登记机构担心风险承担。这最能说明问题,各有各的小算盘,唯独没有从消费者的福利出发,都说好的政策无法出炉,需要我们深思。

责任编辑:尉旖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全国CPI环比下降0.5%,同比上涨1.0%。CPI同比增速上行,重回“1时代”,明显低于市场预期。

  此次展览还将展示中国艺术对法国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启示,包括绘画、艺术品、室内装饰、建筑、园林艺术、文学、音乐、科学等领域。

  晋中市是胡玉亭政坛经历的重要一站。任内,胡玉亭曾全力支持平遥国际电影展的举办。当时的一个背景是,山西省相关主要领导曾提出,要把文化旅游打造成战略支柱性产业。

  事实上,跨境电商平台规则的频繁变动,本就对商家带来了极大的成本和生存挑战。“我们常说跨境电商行业没有专家,规则变动太快了,平台经常做培训,不是培训什么销售技巧,而是学习平台规则。”在文丹枫看来,平台出于生态控制的考量,规则变动频繁,专家也很难帮助卖家更好地生存,这也是他最终决定将视线从单纯的跨境电商转向整个服装产业的原因。

  有跨境电商行业人士表示,目前TikTok仍是“流量成本洼地”,相比其他传统社交媒体流量成本较低。不过由于行业生态尚不完善,用户消费习惯、算法精准度都有待提升,短期内还不能承载太高的转化目标。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西黄城根儿、府右街的单位大院里度过,每天能听到长安街电报大楼播放《东方红》报时。放假的时候,我经常到两三公里外的北海公园,和同学划船、踏青。那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正风靡的时代,我们划船在北海之上,远远看见白塔,觉得非常应景。还有的时候,我和妹妹会去和平门附近的姑姥姥家,姑姥姥家是平房,姑姥姥总在院儿里支个煤炉,给我们做芝麻酱糖饼吃。那真是满院飘香!胡同里的小伙伴们总在一起上房下院,到饭点了,就吃百家饭。

傅玉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