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内蒙古林西:西拉沐沦河畔,治水兴水促振兴

来源: 潇湘晨报
2024-06-04 06:58:33

  中新网赤峰5月17日电 题:内蒙古林西:西拉沐沦河畔,治水兴水促振兴

  作者 奥蓝 王海英 陶勇

  一项项水利工程有序推进、一座座水库星罗棋布、一个个灌溉设施滋润农田......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北依大兴安岭,南隔西拉沐沦河,境内主要有西拉沐伦河等4条较大河流,水资源总量18111.1万立方米。

  “置身于绿水青山间,处处都能感受到水利事业的强劲脉动。”林西县水利局局长乔松告诉记者,水利事业为城乡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治水兴水,节水护水,人水和谐。”

  节水改造:水资源集约高效运行

  初夏时节,走进新林镇万亩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栓成行、路成网”的美景映入眼帘,在广阔的耕地上,劳作的农民正在播撒丰收的希望。

  今年,林西县新林镇围绕“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入手,探寻农业发展节水“高招”,采取打破地块界、打破承包界、打破沟路界,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统一配套设施的“三打破三统一”模式,让小田变大田,完成高标准农田田间工程2.5万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和增收双赢。

  “农业是用水大户,在发展的同时必须算好‘节水帐’,我们今年打造的万亩 高标准农田,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变传统农业种植、灌溉和管理方式,通过精准灌溉施肥等,预计每次灌溉亩均节水约20方左右,粮食每亩增产约100公斤,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步伐。”新林镇镇长李成华介绍说。

  林西县在节水改造中,还坚持地表地下“两手抓”。当地投资1.1391亿元,新建和改造建筑物345座,干渠衬砌累计93千米,使老化、损坏、淤积、渗漏等情况明显改善,地表水灌溉有效利用系数由2020年的0.462提高到目前的0.509,用水量由2020年的6074万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3266万立方米。

  三水联动:水资源优化亮点纷呈

  伴随着巨大的水击轰鸣声,奔腾流淌的嘎斯汰河水通过输水管道源源不断流向南门外水库,整个水库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据了解,林西县严格落实西辽河“量水而行”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地表水、再生水、地下水”综合优化配置,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2024年3月中旬起,我县水利部门把地表水‘引进来’,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乔松表示,要用有限的水资源为工业用水储备水源,为农业浇灌丰收的希望。

  为了用足地表水,当地推进工业园区再生水和地表水“双水源”保障配比使用。同时谋划外调水源,在县域内预留取水口,弥补全县工农业用水缺口。

  如何保护地下水源?当地投资8944万元实施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在保障城区饮水安全的同时,将自来水管网进一步延伸覆盖食品工业园区,实现集中供水。近3年来,当地共封闭各行业各类自备水源井106眼,转换水源122万立方米,节约地下水约700万立方米。

  “治水兴水还要管好水。”林西县水利局水资源股股长尹文涵告诉记者,如今,当地正在推进以信息化、智慧化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制机制建设,为核定水量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将水留下来,让水流起来,使水净起来,把水管起来。”谈及这些年水利事业的发展,乔松尤其感触。“兴水惠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广州1月16日电 (记者 程景伟)“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2023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在希望的田野上”广州特色小镇“村晚”,1月14日至15日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央视频、广东综艺4K频道等多个平台播出。

  10省份锚定固投双位数增长

  “渔民有‘近水会水’‘靠水吃水’的优势,干水产养殖很合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渔民像韩保林一样,因缺乏经验,走了弯路。”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水产办主任石小平介绍,2020年起,马鞍山市认定了一批上岸渔民“捕转养”基地,依托当地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退捕渔民”经营模式,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鼓励退捕渔民抱团规模养殖,扩大示范效应。

  【要旨】

  舞龙巡村、踩高跷、新年祈福、特色年俗、烧大锅菜、吃团圆宴……1月15日,江苏洪泽湖畔老子山镇龟山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延续“记住乡愁留住年味”主题,热闹迎新春,拉开了村民过大年的序幕。龟山村因地形似巨龟浮于水面而得名,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保留了村落的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以“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短上衣、宽筒裤”的惠安女服饰为例,是古代百越遗俗与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在互相碰撞交融过程中不断演绎而形成的服饰民俗文化,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随着现代服饰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惠安女虽然懂得惠安女民俗风情,但已经基本没有人再穿惠安女服饰了。

杨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