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前大使:在华12年,我为中国人民的进取精神所触动 | 世界观

来源: 海外网
2024-06-04 09:51:47

  “马来西亚和中国建交50周年,不只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节点,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更代表着两国在过去50年里,在充分互信 互为伙伴方面的决心和成果,”马来西亚前驻华大使、马中友好协会会长马吉德(Dato Abdul Majid)向中新网表示,两国半世纪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两国带来了益处,更是造福了整个(东亚)地区。”

  见证历史,回忆两国关系关键时刻

  1998年至2005年期间,马吉德曾担任马来西亚驻华大使。他作为马来西亚外交人员,两次被派驻华,在华时间前后共计12年之久。

  作为马中关系发展和中国经济腾飞的见证人,他不禁感慨:“在上世纪70年代两国建交之初,双方接触还十分有限,如今在互信尊重、睦邻友好的坚实基础上,马中关系已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回顾这50年,马吉德分享了他眼中,马中关系的几大历史性时刻。

  其一,便是1974年5月31日,马中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其二,是1971年时,马来西亚在联合国大会上投出赞成票,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明确了一个中国原则,助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是2022年以来,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上任两年间,两度访华,强调了挖掘共同价值观对增进文明对话的重要性,推动了双边交流和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在中方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时,马来西亚也是第一批响应支持的国家。两国共建的标志性项目东海岸铁路完工后,将贯通马来西亚东海岸和西海岸,为相关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的发展带来积极效应。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马中两国在过去50年里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合作基础,”马吉德表示。因此,他相信两国关系能够轻松地迈入下一个阶段。

  在华12年,畅叙与中国的情谊

  谈及这些年来,他亲眼见证的中国社会变迁,马吉德认为,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付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中国时, 他就被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所触动。

  “中国民众十分支持对外开放政策,将其视作发展机遇,”马吉德回忆道,“许多中国人不畏严寒酷暑、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齐心协力建设国家。”

  此外,马吉德坦言,中国人的进取精神也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积极印象,“特别是在短短20年里,中国人能迅速接受新鲜事物,学习及应用新兴技术。”

  中国即时通讯软件的流行就是一个例子,马吉德表示,这类软件给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方面带来便利,由于它们强大的功能集成,部分软件如今也在马来西亚流行起来。

  中国产品在马来西亚流行的背后,是两国之间共有的文化和价值观。现任马中友好协会会长的马吉德认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离不开更密切的人文交流。

  学习双方语言则是加强文化交流、增进双方理解的重要方面。马吉德指出,如今,不仅马来西亚设有更多孔子学院,马来语在中国也越来越流行。

  十几年前,中国只有一所大学提供马来语课程,如今,中国已有多所学府设立了马来语专业。

  不止是人文交流,马吉德表示,科技交流与合作,也是马中双边关系发展的重中之重。

  他认为,科技合作是全球大势所趋,中国作为数字化、自动化、人工智能相关新兴技术的前沿国家,有许多优秀经验值得马来西亚学习。

  雅万高铁首次试验运行取得圆满成功,让中印尼铁路建设者欣喜不已。作为中印尼发展战略对接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第一单”。

  <strong>14款样品测试表现良好</strong>

  它出现在2022年8月底的重庆山火救援现场。网上流传的视频里,一个戴着黑色头盔、骑着越野摩托的志愿者,车后座绑着两大箱物资,骑车冲上山坡。拍视频的人喊:“女娃儿上了啊,女娃儿。”

  <strong>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strong>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清华大学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明确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并重,改进面向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学术骨干教师的政治吸纳,努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完善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育机制,汇聚一批世界顶尖人才和一流学者,培育一批倾心育人的教学名师和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把清华园建设成为人才的向往之地、心安之处。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特别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让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快成长。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人才评价第一标准,强调教书育人第一学术责任,坚决破除“五唯”,倡导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学术评价导向。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强化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意识,提升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引导教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支持广大教师“做第一等的学术”、做有长远意义的研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一代代大师的思想学问、气度风范、精神品格,让大师风范在校园永驻。

  <strong>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strong>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 王楚涵)近日,记者关注到,今年以来,可转债基金净值有所回升。数据显示,截至1月13日,中证转债指数报401.70点,年初以来涨幅达2.30%,日均成交额超481亿元。

张瑞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