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来源: 新民晚报
2024-05-31 06:19:12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新华社评论员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 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八个坚持”的宝贵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本途径在发展。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要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要推动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面对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必须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要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做好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就业工作,通过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不断深化改革,为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通过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通过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让法律和制度为劳动者权益保驾护航,努力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1/83/14195997974113830503.jpg" alt="" />

  永年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永刚说,2022年,该区紧固件年产量达560万吨,产值385亿元。紧固件企业通过现场参展或代参展的方式,先后在各大国际展会上接到大量的海外订单。

  记者了解到,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结果表明,此次同步调查共记录到大天鹅1347只、小天鹅8只、疣鼻天鹅1只。其他迁徙水鸟白尾海雕、赤嘴潜鸭、红头潜鸭、赤麻鸭、绿头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等共32种22930余只,其中,赤麻鸭和赤嘴潜鸭为绝对优势种。国家重点保护迁徙水鸟5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尾海雕1种,二级有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黑颈鸊鷉4种。

  朱斌表示,2023年,江西将支持经济复苏向好,坚持扩大内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支持实施促进商贸消费提质扩容三年行动,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二、关于被告诉讼过程中自行进行生态修复的效果评估问题。朱清良、朱清涛在诉讼过程中主动履行环境修复义务,并于2020年6月25日至10月15日期间按照承诺书载明的生态环境修复方案对案涉地块进行了回填修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第九条规定,负有相关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事件调查报告、检验报告、监测报告、评估报告、监测数据等,经当事人质证并符合证据标准的,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本案中,北京市房山区有关单位积极履行环境监督管理职责,对于被告人自行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进行过程监督并出具相应的验收意见,符合其职责范围,且具备相应的专业判断能力,有关单位联合出具的验收意见,可以作为认定当事人自行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质量符合标准的重要依据。同时,评估机构在此基础上,对修复工程进行了效果评估,确认案涉受损地块内土壤已恢复至基线水平,据此可以认定侵权人已经履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

  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人主张两被告人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应予以支持,但生态环境损害数额的确定应当遵循合理、必要原则。检察机关在提起公益诉讼时,更应当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目的、公平正义立场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合理提出诉求、准确审查证据。即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行政机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应当以必要、合理、适度为原则。对必要、合理、适度的处置费用,应当作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依据。但明显超出必要、合理范围的处置费用,不应当认定为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公私财产损失,不能将此不合理处置费用作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依据,也不能据此作为被告人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依据。本案的焦点在于应急处置措施是否超出了必要、合理的限度。

赵文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