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藏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流失文物溯源研究”项目梳理出多件故宫文物

来源: 股城网
2024-06-23 16:15:29

  中新网青岛6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紫光阁功臣像”、皇帝陵寝地宫烫样、古琴……“德藏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流失文物溯源研究”项目现已考证出这些应为从故宫流失的文物。

  20日在山东青岛举行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上,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介绍了“德藏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流失文物溯源研究”项目的进展和研究现状。

  2022年9月起,故宫博物院与德方项目组和7家博物馆共同展开这一项目的研究工作,就德方馆藏疑似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劫掠的中国文物进 行系统性研究,梳理文物档案信息,从而考证这些文物流失的历史脉络。

  据介绍,项目初期德方选取了70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物作为研究样本,后陆续补充,目前文物总量已增加至86件,包括绘画、铜器、陶瓷器、漆器、珐琅器、建筑构件、佛造像、古籍、织绣、乐器、武备、饰品等多种文物门类。

  据介绍,紫光阁位于北京中南海,始建于明代,在清代成为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校射之所。清高宗乾隆时期,皇帝亲命宫廷画家将数次重大战役中的重要将领一一临摹礼赞,张布悬挂。历次累积形成的数百幅“紫光阁功臣像”,不但构成了清代宫廷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紫光阁及其关联建筑武成殿中存放有大量与历次战役有关的物品,包括军械、记录战事的纪实性绘画、少数民族首领与周边国家进献的物品等。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紫光阁所存文物大量流失,或被直接带到各国,或在北京城中售卖。“紫光阁功臣像”绝大部分流失海外,故宫博物院目前仅收藏两幅摹本。由于紫光阁文物在清代存有较为详细的档案,以其为突破口展开中外合作溯源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依托该项目,德方共整理出32件紫光阁文物,故宫博物院书画与宫廷历史专家经实物观摩、档案梳理,并结合德方提供的文物入藏档案信息,基本可确认相关“功臣肖像油画”、部分“功臣像”手卷残卷以及“功臣像立像”均属“紫光阁功臣像”;两幅战图亦属紫光阁文物。未来将继续对这些文物的流失过程进行查证。

  另一件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藏的皇帝陵寝地宫烫样,对于研究清代陵寝制度、烫样制作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该馆档案信息,此件文物在1900年间被一法国士兵自中国带出,后曾两度转售,最终于1929年由柏林民族学博物馆收购入藏。从其文物属性与清晰的流转经过等方面综合判断,此件皇帝陵寝地宫烫样应确为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劫掠自中国宫廷的文物。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中国皇帝陵寝烫样。

  汉堡世界文化艺术博物馆藏古琴文物则是该项目研究重点与新发现之一。

  经故宫专家研究认定,两张古琴、一件琴箱和一件琴囊出自明清皇宫紫禁城。在清宫档案中可以找到它们在紫禁城内直至光绪年间的流转情况。在汉堡世界文化艺术博物馆藏档案中,可以看到“乾隆五十四年定头等琴”和“大圣遗音琴琴箱”在1904年入藏时所附说明:“中国,乾隆帝所藏。北京皇宫。本有七件,其余皆为柴火。”据考证,“瀛蓬仙籁琴”的前持有者曾参与过八国联军侵华活动。这些都揭示出那一时期紫禁城内古琴文物流失的图景。

  娄玮透露,该项目还将于年内出台一部指南,为德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尤其是缺乏中国文物研究能力的中小型博物馆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他们识别馆藏中疑似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劫掠的中国文物。

  同时,鉴于中外方所存资料较为分散,须进行整合方可更好利用,他在现场提议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或数据库尤为必要,将涉及同一历史背景下相似文物的信息、与同一位藏家有关但收藏于不同博物馆的其他藏品信息等已有研究成果一并归档并进行共享,这将大大提高未来文物溯源研究和保护的工作成效。(完)

  黄梅自己会提供铃兰、丘比特等几款经典图案备选,顾客也可以提供自己喜欢的图案,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把结婚照用卡通动漫人物的形式手绘在婚包上。

  在外务工,十分不易,相互扶持,必不可少。刘军令说,多年前,他刚到义乌时,害羞腼腆,为了省钱,和3个老乡合租一处,共用一个电饭煲做饭,吃的是水煮菜加点盐。如今已务工12年的他,自信、从容许多。“妻子和孩子都跟了过去。我们单独租了一套房子,空调、洗衣机都有。日子比过去好太多了!”说起现在的生活,刘军令很满意。

  <strong>一部剧带火一平台:更多《狂飙》会来吗?</strong>

  <strong>【事件】</strong>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的吉林省一直将开放视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当地近些年通过中欧班列、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使外向型经济深度融入发展的血脉。

  “例如,化学农药的滥用会显著增加病原细菌的耐药性和抗性基因的风险传播。此外,在病原细菌与其宿主植物互作的热点区还存在大量土著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过复杂的协同互作,在抵御病原细菌侵入和感染宿主植物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广谱杀菌的抗生素和化学农药等在抑制病原细菌的同时,也会破坏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沈其荣介绍,要护卫土壤、动植物、环境健康,亟须有效靶向消灭土传病原细菌并对环境友好的新措施。

陈伟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