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捅破CRO

来源: 金羊网
2024-05-31 19:53:14

  来源:富凯财经 

  随着新冠疫情缓解,CRO公司业绩增速开始放缓,市场估值大幅下降。

  近两年来,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行业(CRO)风光不再,不仅行业竞争加剧,公司利润下滑,上游创新药和相关产业链也呈现萎缩态势。

  报告捅破“窗户纸”

  从去年开始,CRO板块相关公司业绩就呈现下滑趋势,因为受到疫情影响,所以市场反响并不强烈。

  而今年初开始,这种下行周期走势越发明显,从各大CRO上市公司的财报中就可以看到,除了少数行业龙头,大多数CRO公司业绩呈现出利润增速跟不上营收增速现象,甚至利润减少。

  同时,生物医药企业融资也受市场环境因素影响进一步放缓,虽然投资机构依然看好CRO板块,但二级市场的走势早已不再乐观。

  终于,药明生物用一份报告捅破了CRO板块乐观的“窗户纸”,将一个真实的行业现状呈现给投资者。

  药明生物在该文件中表示,随着新冠相关业务收入的快速下降,公司整体增长 (包括新冠疫情高基数)将达不到最初目标。

  具体而言,主要预期药物开发(D)营收下降18%-20%,生产(M)营收下降15%-18%。药物开发业务端收入增速低于预期,主要由于在下行周期中公司2023年目标新增120个项目显然过于激进;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导致新增项目减少,比去年减少40个新项目意味着减少约3亿美元收入。

  药明生物并非对未来完全悲观,而是表示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最具挑战,预计2024年下半年逐步回暖,并指出2023年的毛利率和增速最具挑战,但在未来几年预期毛利率和增速将逐步恢复增长,2024年稳健增长,2025年及以后预期恢复强劲增长。

  公司还称,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药明生物在过去十年达到行业3至4倍增幅,未来目标是行业2倍增速。

  作为国内CRO板块千亿龙头,药明生物的经营状况,也被诸多投资者认为是板块景气度的“晴雨表”,因此在药明生物调低业绩预期情况下,二级市场悲观情绪进一步放大。

  究其原因,是新冠带来的CRO行业业务变化。前几年创新药市场前景广阔,创新药研发需求推动CRO板块高增长。随着疫情缓解,创新药研发需求并未释放,导致CRO公司业绩增速开始放缓,市场估值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对外部市场依赖度高,海外市场订单下降也成为国内CRO公司业绩波动加剧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这不是药明生物首次发出市场预期悲观言论。今年6月份,药明生物CEO陈智胜就公开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新签项目低于往年预期水平,其中中国项目占比不足两成。自2021年第四季度以来,全球创新药投融资减少,对公司早期项目数影响很大。

  药明生物财报显示,2022年收益152.69亿元,同比增长48.4%;毛利润67.24亿元,同比增长39.2%;2023上半年收入同比增加17.8%至84.9亿元,毛利润同比增加4.3%至35.6亿元。

  药明生物营收依然稳健增长

  从股价走势来看,市场预期已经反转,药明生物股价在2021年7月份达到历史高位,此后股价一路下跌,到目前为止跌幅近80%。

  而这种走势并非药明生物一家,其它CRO公司也几乎是2021年同期见顶,随后开始了业绩提升、股价走低的行情。

  知名机构大量“套牢”

  CRO板块作为持续高增长的白马板块,一直以来受到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的青睐,药明生物更成为了2023年三季度公募基金增仓市值最大的个股。截至三季度末,持有药明生物市值前十大公募基金中,张坤、葛兰等知名公募基金经理旗下管理的基金均有身影。

  康龙化成2023年三季度前十大流通股东

  同时机构也在积极为CRO板块呐喊助威,葛兰和谢治宇等都在今年三季报中都对医药行业的复苏表示了信心。只不过,随着CRO板块下行和药明生物不按套路出牌导致的CRO板块暴跌,这些机构纷纷被套,尤其是药明生物股价已创2020年一季度以来新低,与其业绩依然保持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反差。

  即便是市场情绪悲观爆发,机构依然不改“多头”思维,在12月5日,华兴证券发布报告,给予药明生物“增持”评级,目标价54.88港元,而此时药明生物股价已经不到30港元。

  摩根士丹利也发布研究报告称,重申药明生物“增持”评级,对其今明两年指引调整并不意外,认为更新后的指引可缩小目前经营现实与此前极具挑战性的指引间差距,有助于调整市场预期,缓解市场对宏观疲弱的忧虑,并为中期增长提供较合理的比较基础,目标价115.36港元。

责任编辑:杨红卜

  第一个阶段是4月8日,主要是“利剑出鞘,联合夺权”。利剑出鞘,部队快速部署到位;联合夺权,检验联合作战体系支撑下夺取制海权、制空权、制信息权能力。

  吴成来说,具体到某个地方贡献多少,实际上不是很清楚。因为沙尘暴上游的情况都是通过卫星观测所得,能够掌握一些总体的特征,比如说大气中的沙尘含量等,但由于沙尘暴移动过程会伴随着起沙和沉降,因而某个地面的沙尘被卷起多少这样的信息,需要更一手的数据。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住房、就业、福利、保险等制度改革,东北地区原有的优势也不复存在。无论对于本地人口还是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都稍显不足。

  而储能产业链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度重合,例如储能产品需要的电池、逆变器、热管理等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大同小异。“特斯拉新工厂跟其电动车工厂的走势趋同,”林伯强指出,新型储能产业同样会向上海聚集,“生产规模足够大的话,大家就会靠拢”。

  在全国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省际人口变动版图呈现出哪些趋势?对制定生育支持政策又有何启示?界面新闻梳理31个省份完整的人口数据发现,虽然2022年有17个省份常住人口依然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长为负的省份已升至20个,这意味着2022年多数省份实际是依靠省际间的人口竞争实现了常住人口增加。

  有外企高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各类应用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商机。“现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技术好多都在中国生根发芽,如果不在这里跟上,就会丢失市场。”

陈伟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