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本补充需求旺盛 今年“二永债”发行超7600亿元

来源: 观察网
2024-06-19 08:53:02

  证券时报记者 谢忠翔

  今年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以下简称“二永债”)发行热度显著升温。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统计,截至发稿时,今年以来发行的“二永债”规模已达7675.5亿元,同比增长约125%。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净息差承压,对内源性资本补充带来一定拖累,商业银行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预计部分银行对外源性融资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永债”

  发行规模增长125%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各银行公告发现,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二永债”的发行规模和节奏显著加快。其中,商业银行年内通过上述两种资本工具合计发行7675.5亿元,同比增长约125%。其中,二级资本债同比增幅约60%,永续债发行规模剧增520%。

  从“二永债”发行主体来看,无论是占总发行规模大头的国有大行、股份行,还是占发行主体数量最多的城农商行,2024年以来发行规模均超过去年同期。例如,国有大行年内已合计发行4560亿元,同比增加逾2100亿元;而股份行“二永债”合计发行约2140亿元,同比多1615亿元。

  另外,从发行主体数量看,今年完成发债的39家银行机构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有14家,同比明显增加;城农商行数量则与去年持平。

  首批永续 债

  将面临“到期潮”

  展望下半年,商业银行发行“二永债”补充资本的需求是否仍会旺盛?多家机构分析认为,2024年全年“二永债”发行规模或将持续增长。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于2019年发行的国内首批商业银行永续债即将年满5年,一批银行即将迎来赎回行权日。

  作为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的一种,尽管永续债理论上是可以永久存续的债券,但在发行时通常按“5+N”的形式——即设置了第5年可选择行使赎回权的条款。

  此外,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在2024年的到期规模也不容小觑。综合中国债券信息网发布的公告,2024年至少有58家商业银行和1家政策性银行面临二级资本债赎回(已剔除不赎回债券),合计规模达5753亿元。

  一位研究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银行“二永债”如果仅赎回而不续发,将会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通常而言,商业银行会选择续发,因而“到期潮”的来临,客观上也导致资本工具发行规模增长。

  银行仍有

  较大资本补充需求

  商业银行发行资本工具的动力,主要源自对资本补充的渴求。除了国有大行的TLAC监管压力,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相对狭窄也是一大原因。

  一位研究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由于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复杂,银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对银行盈利和内源性资本补充带来一定影响,导致部分银行对外源性融资的需求有所上升;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稳步恢复,实体融资需求回暖,银行资本补充需求仍然较强。

  与此同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而资本新规也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更多要求。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此前表示,考虑到夯实中小银行资本的必要性,未来应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永续债等创新资本工具的发行主体扩容,支持中小银行建立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渠道,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文

  大商所相关人士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了更好促进生猪期货功能发挥,更好服务生猪保供稳价,自上市以来面向市场需求多措并举确保生猪交割平稳顺畅,具体来看:一是持续增设生猪期货交割库,扩大生猪期货交割服务范围,扩充可供交割资源。二是结合现货市场变化,适时发布和调整地区升贴水,促进期现价格回归。三是推出生猪协议交收业务,提升产业企业参与期货交割的灵活度。

  随着市场对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的预期逐渐消化,板块主线将慢慢进入业绩主导阶段,建议投资者关注业绩景气有望维持高位且前期调整相对充分的新能源板块、疫后复苏确定性较高的消费板块、监管预期改善且长期方向明确的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板块,以及持续受益于政策支持预期向好的房地产产业链。

  此后在2022年11月,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此事件,并称不少员工已经在走劳动仲裁程序。还有不少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I Do”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批量裁员。

  两年来,线上看“村晚”、线下参与“村晚”已经成为“新民俗”。2023年“村晚”将继续发挥广泛性、群众性、独特性、互动性的优势,聚焦新趋势、新特点、新风尚,打造饱含年味的系列产品,集中展现中国人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气神,全面展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随着沈跃炳的箍桶技术逐渐成熟,来找他定做木桶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箍桶师傅。

  前述光伏业内人士也认为,在TOPCon、HJT电池大规模量产后,PERC电池市场会迅速减少。“TOPCon是PERC的升级,在原有PERC产线的基础上升级为TOPCon并不十分复杂。而由于生产设备的问题,HJT产业化目前看相对于TOPCon困难一些,但也是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之一。”前述业内人士认为,也正因为此,传统厂商由于拥有大量PERC产能,所以更倾向将产线升级为TOPCon;而一些新建工厂或新晋玩家,主要由于没有历史包袱,反而会更青睐于选择HJT。

卢淑芬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