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毛泽东当年是如何领导城市建设的?

来源: 房天下
2024-05-23 17:54:48

  一、为推动工作重心转移进行超前谋划

  众所周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不过,这种转移绝非一夕之举,而是毛泽东清醒认识、科学研判不同阶段城市工作形势,带领全党持续奋斗的结果。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创性贡献。不过,纵观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城市工作从来都在毛泽东的革命视野之中,他始终以一种全面、辩证的观点去理解、去领导农村与城市的革命斗争。早在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有过生动表达:“我们的身子早已下山了,但是我们的思想依然还在山上。我们要了解农村,也要了解城市,否则将不能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中后期,毛泽东以战略家的敏锐、理论家的清醒,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进行了一系列超前谋划与部署。抗战中后期,毛泽东及时提出夺取城市和重视城市工作的战略目标。仅1944年一年,他就在多个场合告诫全党必须做好城市工作的准备。4月,他在《学习与时局》报告中指出:“要注意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要把城市工作和根据地工作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5月,围绕当时已有时日的“农村还是城市”之争,他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说道:“我们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学会做经济工作,学会做城市工作。”6月,中央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将城市工作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12月,他在演讲中又提出:“只有我们占领大城市后,我们才能成为最后胜利者。”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之后,对于一些同志进城后产生“看轻农村工作”的想法,他同样批评道:“不要想到城市就忘了农村,说要我搞乡村工作我就不干,不分配我搞城市工作就是干部政策的不正确。”这些围绕城乡与中国革命关系的辩证理解鲜明体现出毛泽东的科学态度与非凡洞见。

  正因有毛泽东同志的超前谋划与思想引领,我们党在从解放区探索到大范围执政的 过程中,逐步制定出较为系统完备的接管城市政策,训练培养出许多具备接管城市能力的干部,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城市更好回归人民奠定了思想基础,明确了行动方向。

  二、为确保城市回归人民创造更多条件

  建设人民城市,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尽管受时代环境限制、物质条件制约,但是毛泽东始终竭力在解放城市、接管城市等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有利于人民城市建设的条件。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战略反攻中解放的城市越来越多,毛泽东为确保城市顺利回到人民手中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周密部署。他综合运用武力攻打、和平接管、接受改编等解放城市的方式,在解放上海等大城市时尽可能保存基础设施,以便在解放后迅速恢复生产,减少对人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他鲜明提出“生产是城市的首要任务”的重要论断,将恢复和发展生产明确为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向全党强调“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并将其提升为人民政权建立的先决条件:“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

  毛泽东极其重视在接管城市的过程中发挥人民作用、团结更多群体,开展了以“城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典型的一系列重要探索。他指出:“一切三万人以上的城市至少每月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一次”“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和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1949年8月至12月,他亲自起草和签发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文电多达19篇。同时在城市建设中,毛泽东注重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最多数群体支持,引导、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在“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的同时“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为后期城市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因有毛泽东同志的心怀人民与有力推动,我们党解放、接管城市的各项工作才能进行得更加顺利稳妥,久经战乱之苦的中国城市才能以尽可能好的状态、更加有利的条件重回人民手中。

  三、为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夯实工业根基

  工业化是现代城市得以存续的必要之基,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突出表现为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城市工业体系,从而快速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局势、薄弱的国民经济基础,毛泽东作出了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以期较快将新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3年,全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大规模工业化引领人民城市建设,基本方针是:“为工业建设、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保证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需要,适当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一五”期间,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主要载体的国家工业化直接促成了内陆、东北等许多新兴工业城市的迅速崛起,有力推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在工业化驱动的城市化引领下,全国工业布局持续优化,地方中心城市、大经济区等城市化成果初步显现。“一五”期间,全国建制市增加了17个,城市人口增加了2800万,城镇化率从12.5%提升到15.4%,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翻了一倍以上,基于工业的人民城市建设基本体系得以形成。更可贵的是,毛泽东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努力在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的基础上兼顾农村和农业发展。同时,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毛泽东改变了先前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观点,提出可以在农村地区发展工业以吸收剩余劳动力:“将来的城市可以不要这么大,要把大城市的居民分散到农村去,建立许多小城市。”这一思路对于我们今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从1949年到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从10.6%上升至65.22%,城市数量从132个增加至690多个。回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以启城林的早期艰辛探索,对于今天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对于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作者为上海市杨浦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

  除了《题八咏楼》,李清照还给金华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存。如双溪舴艋舟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同时,她在金华写的关于打马棋艺的一文一赋则对古代体育史和其晚年思想史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志愿者中只有希里一人有过医学背景,在接班时,大家会围观她的采样流程。“他们发现我的动作和他们的不一样,就会问我这个采样到底应该怎么采。”希里发现,有些人的采样方式并不正规,“有人就是把采样棉签放在嘴里随便划一下就出来,这样检测出来的结果并不准确。”她边为居民做核酸,边讲解采样方法。希里将棉签伸进扁桃体的两侧,左右分别划三次,再伸进喉咙,“这才是采样的完整做法。”

  建于南朝的八咏楼,在1500多年的岁月长河中,多少文人墨客登临题咏,多少诗篇佳作流传千古,但唯有李清照的诗句最为脍炙人口,“圈粉”无数。

  随着春节临近,调查显示,除了“米袋子”、“菜篮子”等日常生活基础商品以外,餐桌上菜品的风味及品质丰富度成为消费者较为关注的重点。此外,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有所提升,如高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的商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杭州1月13日电(胡丰盛 张雨滴)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总体战略目标下,作为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应该如何承担起重要节能减排任务?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曹依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