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升级”的启示

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24-06-14 09:51:00

  城市“升级”的启示(评论员观察)

  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创造更多附加值,以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为发展插上羽翼,凭精细的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住房城乡建设部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广东东莞的城区总人口突破1000万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继广州、深圳后第三座达到超大 城市规模的城市。既不是省会城市,也不是经济特区,东莞缘何能跻身超大城市行列?从长周期解剖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找到共性规律。

  城市的“升级”,必须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在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中,东莞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面临低端产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大城市病”治理等一系列难题。弃老路,走新路,就得换思路。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更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优化产业布局是突破口。东莞以创新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顶住了外部冲击、走出了发展新路,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达到千亿级规模。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引导民营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吸引了更多海内外人才向这片热土涌来。产业高端化、产值高附加,带来城市人口年轻化、人才高端化,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表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座城市才能增强韧性,永葆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人口持续增加,折射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放宽户籍限制,扩大惠民政策覆盖面,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近些年东莞持续推进的民生工程,也是深受市民欢迎的民心工程。无论职业、年龄,来到这座城市拼搏奋斗的人,都能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城市公共资源。“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一名外来务工者在东莞图书馆留言,感慨知识惠东莞、知识惠农民工,这令人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城市不仅是聚集人的空间,更是服务人的平台。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为人们追求梦想免除后顾之忧,才能持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东莞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产、城、人之间的深刻关联。在城镇化的“上半场”,有产业、有就业,就能比较容易地吸引大批人口涌入。如今,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拼的是更多生产资源要素的集聚、更多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备、更多创新创业人才的扎根。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创造更多附加值,以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为发展插上羽翼,凭精细的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立足资源禀赋、提升治理水平、涵养良好环境,才能更好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浏阳市烟花爆竹总会副会长王贤凤说,消费者从“听响动”变为“看表演”,花炮产业正在被重新定义。“烟花+艺术”“烟花+文旅”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市场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

  强化监督执法力度

  作为合肥人,糯米圆子、山芋圆子、蛋饺等必不可少,家人这次也为“肉丝”备了不少,都是自己亲手做的,放在保鲜袋里,塞了小半个行李箱。“肉丝”说,到了上海,糯米圆子和山芋圆子可以直接油炸了吃,蛋饺可以加热直接吃,也可以在火锅里烫。

  提振旅游从业者信心

  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电影产业进入到跨越式增长周期,在票房高歌猛进的同时,各类院线也在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不断落地。再加上第三次消费升级的拓展和深化,春节的节日消费也开始从以往的注重餐饮等物质性消费,一步步向文化娱乐消费扩展。2013年,《西游·降魔篇》在春节期间斩获7.8亿元的票房,正式拉开了春节档的序幕,此后,春节档的全年票房占比也不断攀升,其在全年档期的中心地位已明确确立。

  春节期间,西气东输第一站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喜庆的“中国节”随风飘舞,火红的“福”字、春联为严寒的冬日带来阵阵暖意,烘托出浓浓的年味,让马朝忠和同事彭焱的巡检之路变得不再那么枯燥。

陈雅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