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的禅心与尘世

来源: 中国小康网
2024-06-18 01:52:36

  梁冰清

  拾台阶而上,一个转角后,高15米、宽25米的一整龛造像便意外地撞入眼帘。造像从下至上逐级外挑,至第三层壁面倾斜已达45度,置身其下,仿佛被诸天神佛俯视,恢宏磅礴之势瞬间袭来,呼与吸俱息,继而忍不住“哇”的一声发出喟叹——这就是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的柳本尊正觉像了。以此为始,一个长500米的佛教石窟造像群依山势舒展开来,铺陈出大足宝顶山石刻艺术的精华。

  “三千诸佛云中现,玲珑楼阁凿岩开。”当北方宗教石窟随着盛唐衰落而谢幕,皇家主导的大规模石窟在中原成绝响,川渝一带却因富裕平和成为石刻艺术新的乐土。1300多年前,大足的山林崖壁间,刻刀铿锵之声渐起,在唐风宋雨文化滋养下,大足石刻成就日益显现,境内摩崖造像星罗棋布,有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1999年,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宝顶山,佛与景有机融合。群像也好,独佛也罢,总是行云流水地融合在山势中,高低起伏,似自然造就,因连贯的整体而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给身处其中的游人以强烈感官刺激。匠人们非常巧妙地融入了力学、光学、透视学等科学原理,充分利用岩石、水源等自然条件,因地、因材而施艺。他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艺,使这些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历经800多年的历史创伤和自然风化,仍然闪烁着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光辉。

  在宝顶山南崖88平方米的石岩上,一龛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让人叹为观止。一般来说,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千手观音”,但此处的千手观音是名副其实的“千手”。只见造像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浅错落的布局,从崖壁上雕出了1007只栩栩如生的手。一手一态,千手千姿,犹如孔雀开屏,蔚为壮观,充分阐释了石刻艺术的极致之美。

  千手观音的成功修复 是当代石窟文物保护成功案例之一。据了解,全国共有15家单位、100多位文博工作者共同参与修复,历经7年多努力修复而成,该工程也开创了中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先河。

  山路蜿蜒,林泉潺潺,牧人驯牛徐行,或挥鞭赶牛,或冒雨登山,或吹笛击拍,牛儿从翘尾狂奔到跪地饮水、自舔其蹄,一幅极具田园风趣的山中牧牛图跃然于岩上。整龛造像取材于现实生活,匠人们借牧人驯牛的历程,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使禅宗教义通俗浅显的同时,也用世俗化的表达把游客带入诗情画意的民间生活中。

  的确,世俗化是大足石刻的一大特征。在宝顶山诸多造像中,不乏描绘初唐至明清时期生活场景的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就是佛教弘孝于梵业,宣扬儒家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养育之恩的典范之作。古代匠人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极为形象地雕刻了“投佛祈求嗣息”“怀胎守护恩”等十组逼真的画面,把家庭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了人间的世俗生活。

  在大足,生活场景和孝道文化成为石刻取材来源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与佛像供养人多是当地官员与百姓有关。这些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石刻,蕴含“慈、善、孝、义、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上深刻体现出我国晚期佛教造像“神的人化”的特征及趋势,也极具现实警示意义。这些被永远刻录在崖壁间的世俗生活百态,何尝不是一种历史记忆传承?

视频中显示,一个集装箱式的旅馆内部设施相当全面。双人间价格为200美元一晚(约为1450元人民币)。

一把一把地拿

这也正是足球的美妙之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足球。我们慨叹“诸神黄昏”,热切地期望他们将梦境变为现实,可最终结果不遂人意,球迷们也只能坦然接受。

作用:守门员通常处于全队的最后一道防线上,他的主要任务是守住球门,阻止对方进球。同时,当他截获到球后,要快速而有效的发动进攻。

在其具有定位功能足球(XBall)产品说明书里,KINEXON称UWB(无线超宽带技术)是RLPS的基础。

很多人都以为,足球源自于中国战国时期的“蹴鞠”,并在宋代大放异彩,水浒里的高俅就是蹴鞠高手。

林淑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