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业者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盼吸引中国游客

来源: 舜网
2024-06-24 02:04:44

  中新网吉隆坡6月23日电 (记者 陈悦)最近四五天中,马来西亚“城的农场”陆续迎来约2000名中国游客,他们都是来体验这处以马来西亚甘榜(马来文“村庄”的音译)文化为主题景区推出的“峇迪工作坊”。

  峇迪为马来语batik的音译,是融合了丰富文化元素和独特设计风格的纺织工艺。用峇迪制作的服装或家居装饰等深受马来西亚民众喜爱,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被视为马来西亚的文化瑰宝。

  记者在现场看到,峇迪工作坊为中国游客准备了带有草图的峇迪布,中国游客在峇迪蜡染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用画笔或蜡染方式,在草图晕染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不一会,一幅幅风格各异,色彩鲜明的峇迪作品就诞生了。

  活动现场以鲜艳的峇迪布布置,还专门设置展板,介绍峇迪的历史、特色和制作工艺,让中国游客能更全面感受峇迪的魅力。

  不少游客向记者表示,通过自己动手参与制作,对峇迪文化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也为自己的马来西亚之旅 留下别具特色的纪念品。

  “城的农场”负责人方训勇对记者表示,自从马中互免签证以来,马来西亚旅游业各界都感受到了“中国游客来马旅游的热潮”,也都在积极地摸索用更多带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来吸引中国游客。

  方训勇说,今年正逢马中建交50周年,希望通过体验峇迪文化,让中国游客能加深对马来西亚的了解。(完)

  兔来送福新春至,镜头记录团圆年。留校学生们在徐汇校区一食堂一楼参加学校团委、后勤保障处组织的新年贺岁拍照活动,定格属于自己的难忘贺岁瞬间。“今年是我在华理的最后一年,感谢学校通过拍摄贺岁照活动帮我留下珍贵回忆,真是一次别样的惊喜体验!”药学院研究生姜鹏程说道。

  《我可怜的马拉特》由苏联著名剧作家阿尔布卓夫创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三个战争中相遇的年轻人,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跨度中,一次次相遇与分离,在生活的困境中成长,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路。虽然是战争背景,但作品中关于青春、成长、理想的话题,以及如何面对生活,走出困境的思考都与每个人有着紧密联系,“第一幕像是一个梦,第二幕是圆梦,第三幕是追梦”导演林丛说道,观众将在两个小时的舞台时光中,与剧中人物一起探讨人生。

  “护理任务总体轻了些,但仍不能放松。”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一病区主管护师赵丹说,高峰时期的护理工作量是平时的四五倍,重症患者需要上无创呼吸机,身上插着管线,床边还有心电监护仪,每隔一小时就得进行巡视护理。“尽最大努力帮助重症患者渡过难关,是病区内十几名护士的共同心愿。”赵丹说。

  他提到,大文学家韩愈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毛颖传》,第一段讲“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也佐证了上述说法。

  本报北京1月19日电(记者陈晨)全国春节期间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视频会18日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部署,认真落实“五级书记”责任,坚持把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项措施落实落细,筑牢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安全线,确保亿万农民群众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新春佳节。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20/65/8953977099156295761.jpg" alt="" />

刘雅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