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金台随笔)

来源: 东方财富网
2024-05-27 07:56:45

  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金台随笔)

  不用亲临山西,就能近距离欣赏云冈石窟代表性龛像的风采。前不久在国家博物馆亮相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上,等比例高保真3D打印复制的云冈石窟第六窟“文殊问疾”屋形龛,让不少观众惊叹连连。展览上,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3D投影和AI技术等,展现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为观众献上一场沉浸式的艺术盛宴。

  沉睡的文物像是一扇上了锁的窗,推开这扇窗,让文物“活起来”,可以从中窥见历史的发展、文明的演变、文化的传承,而科技,就是开锁的一把关键钥匙。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文物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优先补齐科技基础条件短板”。这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这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保护文物、延续文脉、繁荣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是凝固的时间,用好科技手段,可以让文物“说话”,讲述背后的故事,让沉淀的时光重新流淌。针对简牍出土后出现变色病害妨碍文字辨识问题,文物工作者采用特殊的 光学成像技术,并辅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良好的墨迹显影效果,成功识别简牍上的信息。碳十四测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历史的实证性认识,把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年代如何,自然环境如何,人的体质特征如何,古人是怎样生产食物的……随着研究还原的要素由少到多、由简略到详细,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故事逐渐生动、立体起来。

  传承是为了更好发展,发展才能更好传承。当下,“文博热”持续、“文创风”劲吹,走进博物馆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热门展览一票难求,文创产品供不应求。足不出户就可以“云游故宫”;借助裸眼3D技术“走入”古画;“三维”数字文物可在指尖细细赏玩……科技的力量,为文博事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让这些承载着历史风云的“宝物”得以走进日常生活,让人们能够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用好科技创新,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知所从来,方明将往。当前,考古领域仍有许多谜题未能解开,历史的演变尚有诸多细节有待补全,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无论是更好进行遗址发掘、研究分析,还是进行文物修复、展示传播,都对用好科技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待科技的进步能为文博事业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

  王浩12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如是说。

  花灯,代表着喜庆,象征着祥和。兔年临近,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花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苏红章制作了一盏名为“前‘兔’似锦”的花灯,表达了花灯制作人的美好新春祝愿。

  联合声明还重申了立陶宛和波兰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技术和人道主义等支持。

  <strong>(新春走基层)江苏睢宁一乡村社区集体分红成新年俗 万斤猪肉发到户</strong>

  在生产车间一旁的灯笼展示厅,近百种样式、大小不一的灯笼,喜庆红火吸引了不少商家前来订货。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南宁1月11日电(杨陈 林洁琪 陈沿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11日在南宁开幕。广西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主席团会议主持人孙大伟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毛萱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