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乡村)河北赵县“金枝扫帚”出圈记

来源: 美食天下
2024-06-02 00:44:00

  中新社石家庄5月12日电 题:河北赵县“金枝扫帚”出圈记

  作者 牛琳 俱凝搏

  在河北省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每年有数千吨竹枝从浙江、安徽运往这座中国北方村庄。这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扫帚加工集散地,运来的竹枝被村民们制作成扫帚,销往全国10余个省份。

  扫帚源于中国,是扫地除尘的工具,多用竹枝扎成。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今的扫帚多由塑料等材料制成,传统天然材料的使用逐渐减少,并有了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等更为高效的清洁工具。

  南龙化村生产的扫帚以竹枝为原材料,仍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多用于环卫领域。从剪枝、编面、铺面到捆绑、固定成型,制作扫帚 的技法原汁原味,且制作流程统一规范。

  在南龙化村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扫帚加工厂——赵县赵龙扫帚加工厂内,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成垛的竹枝堆成小山。村民们依据分工,娴熟有序地忙碌着。女工李苏平正将竹枝放置在电子秤上称重,重量合适后再编面、捆绑。“这是为了确保扫帚的大小一致。”李苏平说。

  现年60岁的李苏平已在这座扫帚加工厂工作了10余年,“大家基本都是利用农闲时间来做工,不愁活儿,每年能增加三四万元(人民币,下同)收入。”

  据南龙化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樊永存介绍,该村有3000多人口,其中1000多人从事扫帚加工制作。村民们靠着不起眼的扫帚,通过勤劳努力,实现了产业升级和财富增收。

  赵县的雪花梨名扬天下,南龙化村正处于梨区和耕地区的过渡地带。“村民们有手艺基础,最初是用荆条编筐编篓,供梨园使用。”樊永存说,20世纪80年代末,南龙化村扫帚加工产业开始起步,2000年前后形成规模。经过30多年发展,之前每家每户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如今已被规模化、集中化的工厂模式替代。

  据介绍,目前南龙化村有13个扫帚加工厂,生产各种类型的扫帚20余种,每年产量约500万把,销往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南等10余个省份,总销售额近6000万元。

  “我们对使用的竹枝的品质要求高,用的是生长两年左右的竹子的竹梢,这种竹梢呈现黄绿色,赵县扫帚也因此得名‘金枝扫帚’。”赵县华洁清洁用品加工厂厂长陈立广说,这样做成的扫帚韧性好、耐水性强、不易腐蚀、经久耐用。

  据悉,2021年11月10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认定399个村镇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赵县南龙化村入选。

  赵县谢庄镇镇长王洪涛介绍说,随着南龙化村扫帚加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辐射带动周边北龙化村、东姚家庄村、各南村、田庄村等村庄走上特色加工产业之路。

  “这个市场很广阔,产品供不应求。下一步,我们将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成立区域性的销售中心,推动赵县‘金枝扫帚’品牌化。”王洪涛表示。(完)

  考证也是为了有更多职业上的选择,年轻人急需在一块全新的土壤中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白皮书数据显示,三农带货主播、视频UP主、宠物托管师等潜力职业,成为年轻人搜索热度最高的新职业,爱好第一、敢于尝鲜是年轻人的勇气和魄力。

  最后,请大家一定要注意,每一滴酒精都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请适量饮酒,且未成年人禁止饮酒。

  66岁的吕守龙“做梦也没想到”,昔日家门口威严的区检察院办公大楼,而今成了“每天都要去转悠几圈的地方”。

  乘客:我是一个单亲母亲,如果我不能从家里出来去上班,我们拿什么付房租,我们吃什么。有人说你应该努力工作,我根本没法到达工作场所,我怎么工作。

  据美国NBC芝加哥频道报道,芝加哥公共卫生专员艾莉森·阿尔瓦迪博士表示,感染新冠的症状并没有随着新变种的出现而改变。但人们如果没有接种最新疫苗,仍然有可能出现严重症状。

  虽然整个过程均由中介“一条龙”服务,但最重要的一点不容忽视,在申请低利率贷款之前,用户需要提前结清所有房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中介会提供过桥资金服务。北京地区一位中介称,“以过桥资金50万元为例,借款一天的费用是750元,等银行审批了低利率贷款之后再归还过桥资金”。

袁裕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