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老龄化挑战需国际合作应对

来源: 华商网
2024-06-14 02:40:20

  中新网青岛6月13日电(胡耀杰 王宇轩)联合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范围内将有超过15亿的人口步入65岁及以上的高龄阶段。面对全球老龄化人口的迅猛增长,国际社会正全力以赴地寻找应对策略。

  基因组动态与神经科学和衰老国际研讨会(GDNA)12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落幕,这场为期4天的学术盛会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杰出科学家和专家。他们围绕如何深入理解老龄化过程的基本运作方式,以及如何优化这些机制,以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并缓解医疗保健系统的压力,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晓倩表示,中国“十四五”规划建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衰老标记物研究联合体的成立,为评估人类衰老和制定“健康老龄化”科学方案提供了中国研究模式,吸引了众多年轻学者加入衰老研究领域,共同为提高人类健康生活水平贡献力量。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教授基思·W·卡尔德科特(Keith W Caldecott)认为,随着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全球健康与社会经济压力正急剧上升。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他提倡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等方式,集结全球顶尖科学家共同探讨DNA修复、基因组稳定性与老龄化之间的关系。“国际协作是解决全球老龄人口健康问题的关键。”

  谈及亚洲和欧洲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德国科隆大学教授比约恩·舒马赫(Björn Schumacher)表示,到205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主要国家以及几乎整个欧洲的60岁以上人口,将占各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面对这一挑战,他呼吁欧洲和中国共同努力,通过国际合作了解老龄化的演化机制,确保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基因组动态与神经科学的研究将为全球提供新视角,以延长老 龄人口在衰老过程中的健康寿命并降低疾病风险。

  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维尔海姆·A·玻尔(Vilhelm A Bohr)指出,众多常见疾病与老龄化息息相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化性疾病,老龄化更是这些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他认为,深入理解和改进衰老过程背后的基本功能和机制,对于提升人类健康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全球集体努力,才能找到解决老龄人口健康问题的方法,确保老龄人口生活质量和全球人口可持续发展。”

  此外,哥本哈根大学教授伊恩·希克森(Ian Hickson)强调建立全面护理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呼吁各国应尽所能实现这一目标。他建议老年人应提前进行心理调适,以更好地接受非家庭成员提供的护理服务。同时,他也认为,面对老龄化的复杂挑战,科学家和医护人员应展开广泛的国际合作,组建跨学科团队,共同探寻解决方案。

  据介绍,基因组动态与神经科学和衰老国际研讨会(GDNA)是国际DNA损伤及修复、基因组稳定性及肿瘤发生研究领域的顶尖会议,以往每两年在欧洲举行1次。本次研讨会系首次在中国举行,是该顶尖级国际会议在亚洲的重要拓展。(完)

  台湾《镜周刊》4日报道称,台“中科院”向瑞士莱卡公司采购一批经纬仪,用于导弹生产组装时量测校正之用,但因其中有设备出现故障,“中科院”要求代理商送回瑞士原厂维修。相关人士透露,这批送修的经纬仪送回台湾之后,“中科院”检查文件后发现,经纬仪的进口报单上竟出现“山东青岛流亭机场”等字样,引发岛内政军界的高度关切。

  赵晨阳费尽心思瞒着母亲,还把诊断报告中“转移”的信息遮挡住了。直到母亲去保险公司做理赔,需要诊断证明,她才知道自己真实的病情。但那时候她已经开始靶向治疗,也就慢慢接受了生病的事实。

  最近一段时间,一家国外NGO组织“保护卫士”突然爆出,中国在海外设立多个“警察站”。虽然只有这一家NGO的唯一信源,但西方媒体几乎集体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选择采信,一些西方国家随后纷纷开始抓“间谍”。

  “冬天是一个住院高峰期,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内科疾病暴发的时间。”一家三甲医院的呼吸科副主任刘可敬告诉记者,“本来冬天就一床难求,现在这个因素,会加倍这个(医疗)需求。”在他看来,要把困难想得更大一点,要重视它。

  在北京佑安医院,急诊科医生耿楠2022年12月21日碰到一位75岁左右的老人,“吸氧时(血氧饱和度)有90%,不吸氧的时候可能也就70%”。这位病人被收进急诊后,又被转入新冠病房住院治疗,10天后才出院。

  “让老百姓自己去判断这个东西,他不是医生,咋知道呢?”刘可敬说,“我们培训外科医生,总比培训老百姓容易得多。如果干预了,他就不会发展到(重症)那一步。”

方家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