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国际舆论学年会在重庆召开 业界专家学者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

来源: IT之家
2024-06-17 17:19:14

  中新网重庆6月15日电(杨梦逸)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国际舆论有哪些冲击?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如何治理网络空间安全问题?13—15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舆论学年会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国际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展开研讨,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热议焦点。

  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严功军认为,国际舆论和国际传播紧密相连,研究国际舆论一定要将国际传播和国际舆论这两个话题交叉进行互动性探讨。

  “国际舆论学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国际舆论生成、传播和影响机制,还能提升我们在国际舆论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谢耘耕建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合作,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结合、政策和实践结合,优化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进一步推动国际舆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带来内容生产与传播机遇的同时,也将引致认知重塑、价值固化的风险,对国际冲突、网络安全、数字平等提出了挑战。”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磊说,为应对这些挑战,应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立虚假信息甄别机制,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强化网络空间治理,打击“机器人水军”;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传递正确价值观;夯实人才支撑,壮大国际传播队伍。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适应更多任务,网络空间安全迎来了更大的挑战,构建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内容治理、技术治理和人才治理三位一体的多元融合迫在眉睫。”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恒军认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内容治理,要加强网络平台内容监管和数据库算法审核。

  除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国际舆论、网络空间安全带来的冲击,人与智能技术协作也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蒋晓丽认为,未来国际传播实践需要探索一种人与智能技术合作无间的方式,推进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高度融合、协同发展的人机文明,将对中华文化的彰显、技术发展的关注、价值理性的关怀共同渗透进国际传播的核心议题。智能技术只有在良善价值观的引导下,才能真正从实践和价值双重维度切实赋能国际传播实践。

  “机器智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 结晶,而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威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林爱珺认为,我们要对人工智能技术保持警惕,发展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引导技术向善,防范一切信息灾害与人的异化。

  年会召开期间还举行了多场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对国际舆情与舆论引导、人工智能与国际舆论等话题展开讨论。(完)

  这些安全知识

  据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凤庭介绍,五年来,河北积极推进重大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5.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153.7万亩、450.5万亩。

  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北天山山脉中,紧邻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湖面海拔2000多米,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453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10多亿立方米。

  老话常言“高手在民间”。<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了解到,乡村里的文艺能人将自身技艺与对乡土文化的热情相结合,完全有能力培育出自创、自办、自编、自演的本土节目。而基于接地气、本土化的特点,村民切实成为“村晚”的主角——表演者得心应手,观看者无需门槛,采茶、酿酒、插秧等共同劳作记忆充分唤起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没有智能导航设备,那么,古代的快递小哥们在外该如何辨别方向呢?

  八、孙某林等15人盗掘古墓葬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刘美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