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绝“传新声” 香港青年音乐人复刻百年粤韵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6-23 21:39:19

  中新社成都6月21日电 题:弦歌不绝“传新声”  香港青年音乐人复刻百年粤韵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有华人处皆有粤乐,但很少有人知道,粤乐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受到江南丝竹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中西兼容、海纳百川、多姿多彩。”香港乐团“竹韵小集”青年胡琴演奏家董芷菁21日上午在成都表示,“弦歌不绝——百年粤韵复刻计划”是香港学院派的青年音乐人“洗去学院味”、活化传承经典粤乐、创新谱写粤乐新章所交出的“答题卷”。

  当日上午,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成都经济贸易办事处支持的“弦歌不绝——百年粤韵复刻计划讲座音乐会”在四川音乐学院举行。作为该音乐会策划人,正在香港大学攻读音乐学博士的董芷菁以粤乐名家丘鹤俦编撰的香港首本粤乐教本《弦歌必读》(1916)为蓝本,重新整理并复刻早期的粤乐演奏形式,和“竹韵小集”的青年音乐人共同将二十世纪粤乐的嬗变呈现于舞台之上。

  音乐会以学院派十足的《连环扣》演奏开场。“我在香港演艺学院学习时,老师形容这种演奏手法是现代所理解的‘正宗’粤乐,包括丰富的加花,炫技的快弓,符合现今舞台需求。可是在学院派出现前,民间粤乐究竟是何模样?”董芷菁笑着向台下抛出问题。

  锣鼓声响、唢呐嘹亮、二弦高亢、月琴清脆、提琴悠扬……广东八音与西洋乐器的碰撞给出答案。硬弓组合《百花亭闹酒》声音洪亮,是因为早期粤乐大多在户外戏棚演出,粤乐宗师吕文成根据江南二胡改革制出高音二胡;1930年左右,粤乐已大量融入西方乐器,故《孔雀开屏》中除了粤化小提琴,还兼收了夏威夷吉他与爵士鼓。

  董芷菁小心翼翼地从密封袋中取出《弦歌必读》增刻本向内地乐迷展示。她介绍,粤乐虽然历史悠久,却不是一门守旧的音乐,而是不断传承发展的鲜活艺术。为了更好复刻百年粤韵,香港青年音乐人除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跟随粤乐老艺人学习,还在全球搜集了大量粤乐黑胶唱片。

  “早期黑胶唱片的录音条件非常有限,有些乐器听不清楚,需要我们利用软件或经验去分辨,如果实在无法辨认,就只能通过前文后理填充音符,这是一个较大的困难。”董芷菁介绍,上世纪上海的爵士乐队影响了广东音乐名家,广东音乐名家吸收了西洋音乐后,创作了“跳舞音乐”风格的粤乐,这些粤乐被大量黑胶唱片记录,并在“弦歌不绝——百年粤韵复刻计划”中得到复刻。

  除了研习岭南传 统乐种,“竹韵小集”乐团还致力发展原创中乐。董芷菁介绍,近年来团队创作的《兰桂腾芳》便融合了香港兰桂坊的爵士乐,用传统乐器软弓五架头演奏西洋风格的音乐。

  截至目前,“竹韵小集”已举行音乐会600余场,足迹遍及亚洲、北美洲及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成都举办“弦歌不绝——百年粤韵复刻计划讲座音乐会”后,“竹韵小集”还将前往西安,为当地乐迷带来粤乐盛宴。

  “中华民乐是最能代表中国各个地区特色的文化瑰宝之一,提到四川会想到四川扬琴,提到西安会想到西安鼓乐。”董芷菁说,“竹韵小集”在内地巡演的目的之一就是和更多民乐专家交流,听取业内专家教授的建议,兼收并蓄,共同让各地民乐百花齐放、弦歌不绝。(完)

  在位于浙江瑞安市塘下镇的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内,不少员工已进入忙碌的工作状态。机加车间超过半数的生产线已经恢复生产,他们正在赶制油电混合动力发动机缸盖,作为该企业适配研发的新产品,目前订单火爆。

  冀字号“钢铁驼队”的线路版图也逐渐扩大。目前,石家庄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已开辟14条稳定运行的国际运输线路,辐射亚欧大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织线成网”运全球。

  孔铉佑表示,日本少林寺拳法师承中国少林,不仅让武术和禅宗思想在日本发扬光大,也为中日友好交流作出积极贡献。前任代表宗由贵女士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充分体现中方的高度肯定。当前中日关系迎来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希望日本少林寺拳法等民间团体继续坚持友好理念,为增进两国民众交流互信,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改善和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美国是挑衅滋事,对俄罗斯战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迫使地区形势陷入像今天这样恶劣地步的罪魁祸首。”

  夜幕下,沿浙东古运河而建的迎恩门风情水街灯光璀璨,游人如织。寒冷的冬夜挡不住游客参与“祝福”的热情,运河畔的“祝福大典”前围满了观众,大伙儿纷纷高举手机拍摄,有的大人把小孩举过头顶。放眼整条水街,这里的人流量最大。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29/1404793824.jpg" alt="" />

李百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