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中国大运河,传承千年文化韵致

来源: 半月谈
2024-06-21 23:47:17

  何以中国·大运河

  人民网评:中国大运河,传承千年文化韵致

  纵贯南北、连通大江大河,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一批批的中国水利专家运用卓绝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一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中国大运河。它的诞生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大运河蜿蜒3200公里,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它贯穿南北,连通古今,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象征。大运河不只是一条水上通道,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标志。无数的商船和客舟曾在这条河流上往来穿梭,带着各地的珍馐特产与多彩文化,将各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南北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十年辛勤耕耘,传承万古风韵。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十年。十年来,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挖掘,它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十年来,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运河及其周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古建筑得到修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得这条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生机;十年来,大运河的文化旅游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年来,大运河的申遗过程及其后续影响,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如今,大运河,生机勃勃,惠泽八方。大运河不仅仅是文化载体,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十年,是一个崭新的新起点。展望未来,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们更加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何以中国”的答案将会愈发清晰。大运河也将继续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流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追问“何以中国”时,实质上探寻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何以中国”不仅是对中华民 族文化根源的探寻与追溯,更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

  大运河,这条古老水道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更是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大运河的波光粼粼之中,或许正隐匿着“何以中国”的谜底。在探寻“何以中国”这一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民族文化自信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孟 哲

  巩泽仁介绍,新塘站组建于2006年12月,担负着以新塘镇和增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增城区南部两镇两街(新塘镇、新村镇、永宁街、宁西街)247平方公里的消防安全和抢险救援工作。建队至今,年出警量超千起。2022年,新塘站共接警出动1131起,出动消防车2642辆次,出动警力14457人次,抢救财产价值5500余万元,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很久都没有逛过花市了,今天来看看花行好运,希望兔年一切顺利!”黄女士挽着男友的手,头戴可爱的兔头帽,挑选的多肉盆栽拿在手中增添了几分俏皮。

  夜渐深,景区游客渐散。书店里,在不同读者手中传递了一整天的书籍,重新回到书架上,静待明日的读书人继续来“倾听”它所讲述的故事。(完)

  在有限的青春里能为中国女排和天津女排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李盈莹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不负青春,我认为这样就够了呀。况且排球是我挚爱的运动,我的青春一直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感觉还挺充实的。”

  “我们有163支队伍和1311名人员在属地应急值班,供电所也配备了抢修物资,以保证人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应急发电,让群众亮亮堂堂过春节。”国网吉安供电公司安全监察部副主任何永强说。

  二是成了外地湘菜馆的供货商。湘菜中有不少菜式都会使用腐乳作为调味品,刘丹、陈英夫妇这种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腐乳很受欢迎。“去年,不光益阳、长沙的几家餐厅,还有广东、福建的几家湘菜馆也跟我们签订了供货协议。”刘丹告诉记者,除了拥有固定客户外,更开心的是自己的手艺和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陈淑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