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乱回”是年轻人隐晦的“撕考卷”

来源: 红星新闻
2024-06-19 16:19:30

  “每逢佳节被逼问”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困扰,回到老家之后,除了父母的逼婚,还有拜访亲戚朋友时,多数话语不在 一个频道上,在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冲突。一些长辈会问一些年轻人不愿回答的话题,比如工资收入、工作状况、婚姻情况等,还会以长者的姿态进行说教,甚至帮助年轻人父母一起催婚。

  在年轻人看来,他们需要指点,但不需要指指点点。回家拜访亲戚是传统习俗,也是社交的必然内容,不应逃避也难以回避。相比于普通的社交群体来说,亲戚由于有血缘等特殊纽带,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一部分年轻人面对亲人和亲戚的催促,选择了“不回家”的方式来逃避,还有一部分为了不让亲戚当自己的“考官”,选择不走亲戚或沉默对待,塑造“内向社恐”的人设。更有甚者,选择和亲戚互呛互怼,甚至于大打出手,闹得很不愉快。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与老一辈之间产生了代际差,其间既有价值观的差异,也在代际之间固有的代沟问题,经济原因、婚姻和家庭变化、人际关系疏离以及社会变迁和城市化等因素,也是导致彼此关系逐渐疏远,相互交流存在障碍的原因。如果还采取老套路去面对和沟通,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造成“断亲”等极端现象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在应对亲戚的指点、说教和催问之时,采取“已读乱回”的方式来应对。已读乱回是一个网络用语,它起源于聊天软件中的离谱或胡乱的回复,用戏谑或荒谬的方式,增加趣味性或表达轻松、幽默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在和亲朋甚至上级的交流中,面对对方的“审问式”谈话,采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来应对。“牛头不对马嘴”让话语不在一个频道,使对方无法更好的借题发挥。相反,由于年轻人把话语引导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域,相当于掌控了话语的主动权。

  已读乱回作为一种隐晦的“撕考卷”,其实质是年轻人在应对亲友“说教式”或“审问式”社交时的无奈策略,也表达了年轻人“整顿”社交秩序的鲜明态度。当然,“已读乱回”并不是社交关系的优选项,彼此放下身段,抛弃成见、真诚沟通才是最优选项。 唐伟

  商业气息随群众性、娱乐性的增加而增强,是在唐宋时期。唐宋以后,在中国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等节日举行的庙会,延续下来并迅速蔓延。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非常感动。”复强如是说。

  <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为何千百年来国人热衷逛庙会?</strong>

  北京市郊铁路4条线路共开行列车300列,运送旅客10963人次,较2022年同期下降12.01%,较2019年同期下降82.25%。

  <strong>把一本中文当代诗歌集译成葡文出版</strong>

  铁路部门预测,2月6日、2月7日外出务工、商务、公务客流增多,将迎来节后第二个出行高峰,铁路部门:及时关注12306网站信息和各车站公告,了解出行资讯信息,合理安排行程。(完)

林姵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