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在“硬骨头六连”,他们看到了什么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06-07 00:45:00

  33支英模连队主官和部分官兵代表齐聚“硬骨头六连”,受邀参加观摩会——

  在“硬六连”,他们看到了什么

  贾焕章 程锡南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穿越时光隧道,追溯厚重历史。60年前,一支传承红军血脉、敢打硬仗恶仗的英雄连队,以“硬骨头精神”享誉全国全军,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

  今年是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命名60周年。前不久,经上级批准,一场发扬光大“硬骨头精神”观摩会在该旅举行。“白刃格斗英雄连”“刺刀见红连”“鸡冠山战斗模范连”……33支英模连队主官和部分官兵代表受邀参加观摩会。当先进遇见先进,当“英模”遇见“英模”,这注定是一场不一样的会面。

  “‘硬骨头精神’的内核是什么?”“新时代如何发扬‘硬骨头精神’?”走进六连,不同英模连队官兵一起感悟榜样的力量,寻找前进路标和方向。

  第74集团军某旅举办发扬光大“硬骨头精神”观摩会。观摩会期间,该旅“硬骨头六连”与33支英模连队部分官兵开展形式多样的小比武、小竞赛。这是“硬骨头六连”组织武装越野训练。

  一支连队奋斗向前,需要一个精神磁场

  一路风尘仆仆赶来,“英雄坦克连”张指导员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六连到底是什么样。

  一块块奖牌、一面面锦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把六连荣誉室装点得如同一片翻滚的红色波浪。行走其中,可以倾听到历史的回响。

  历经大大小小160多场战斗,一个又一个荣誉,彰显出独特的“硬骨头精神”;一项又一项纪录,串起六连的辉煌连史;一个又一个时代,不断书写着“硬骨头六连”新的传奇。

  “一支连队奋斗向前,需要一个精神磁场。荣誉室是六连的精神磁场。”一路参观,张指导员心中的答案渐渐明晰。

  在一封遗书前,“刺刀见红连”范指导员驻足良久。

  “如果爸爸牺牲了,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你不要难过,你应该感到光荣……”这封遗书的作者叫谢关友,时任“硬骨头六连”副指导员。他接到参战命令时,儿子才7个多月大。仔细为儿子洗了最后一次澡后,谢关友毅然奔赴前线,永远留在了祖国的边境线上,也将以身报国的英雄气概永远留在了六连的历史中。

  透过这封遗书,范指导员仿佛穿越时空,看见了谢关友视死如归的身影。从另一支英雄连队走来,他更加理解,六连官兵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意义。

  参观中,“白刃格斗英雄连”徐指导员发现,两支连队的“传家宝”很相似——一把刺刀,刀口遍布缺口,锈迹斑斑。徐指导员仔细揣摩两支连队的历史,发现发展轨迹也十分相似,共同诞生于抗日烽火岁月,成长于南征北战,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涌现出许多勇猛杀敌的英雄。他不禁感慨:“争当英雄才会英雄辈出。一封封战地血书、一件件历史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

  “大渡河连”吴指导员发现,数十年前,两支连队曾共同参加抗洪抢险任务。在并肩对抗洪魔中,六连官兵连续奋战87小时无一人倒下,“大渡河连”官兵跳入湍急江水,用身体组成人墙……

  “铭记昨天的历史,才能延续今天的辉煌。”六连每逢新兵下连、新任职干部报到,第一件事是参观荣誉室,读的第一本书是连史册,唱的第一首歌是《硬骨头硬在哪》。

  “为什么这么重视连史?”当范指导员将这个问题抛向六连战士张清浪时,他的回答是:“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之切才能义无反顾。”

  这是张清浪入伍时六连孙指导员对他说的话。

  那段时间,用心品味连队厚重的历史,张清浪坚定了向六连老前辈学习、成为“硬骨头战士”的决心。一次考核,他的大腿被铁丝网刮出了一道口子,他咬牙坚持最终获得第一名。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源自‘硬骨头精神’的激励。在六连,我也长出了硬骨头。”

《钢铁战歌》情景剧现场。

  用活用好红色资源,那里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很震撼!”看完《钢铁战歌》情景剧,“勇猛冲杀连”粟指导员思绪万千。剧中画面反复在他脑海中出现。

  这是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情景剧——部队开拔前,时任六连一排长林祖武的未婚妻丽丽赶来车站见面,叮嘱他一定活着回来办婚礼。上了战场,林祖武主动请缨担任突击队队长。战斗关键时刻,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舞台中央,林祖武与时任副连长田培之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光荣地完成了任务,打退了敌人9次反扑。”林祖武告诉田培之:“帮我转告丽丽,叫她别等我了。让她在这个充满希望、有着无限美好未来的中国好好活着。”

  “每一寸土,都有人奔赴;每一寸天,都以生死来守护……”尾声,丽丽捧着鲜花,唱着歌出现在舞台中央……看到这一幕,大家眼眶里闪烁着泪花。

  一台情景剧,再现了“硬骨头六连”的铁骨柔情,大家深深地记住了林祖武那句话:“六连的兵,不上英雄榜,便留烈士碑。”

  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舞台上,情景剧还原的是历史;舞台下,官兵们创排情景剧更像是寻根。

  “老一辈战斗英雄的牺牲奉献不能遗忘!”为了完成好这台情景剧,前后5个月时间里,该剧创作人员走访了5省8市的六连老前辈,将一个个历史故事细节还原。

  挖掘整理档案和军史资料、请各地战友及群众提供帮助、在网络世界中寻找相关线索……从创排人员到发动全连,随着寻访活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官兵深刻认识到:作为六连的一员,自己和英雄那么遥远,却又如此之近!

  随着寻访深入,越来越多的历史细节被还原,创排人员和六连官兵讲述自己挖掘到的英雄故事。一次跨越数千公里的寻访之旅,成为赓续红色基因、锻造红色传人的生动课堂。

  “这是对红色基因的接力传承,不仅是在寻找一位战斗英雄,更是在坚定一种信仰;不仅是让老英雄们的故事再现,更是为了让年轻的官兵知道连队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编剧张涛说。

  “新征程上,我们该如何赓续光荣传统,肩负起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任务?”情景剧还原的是六连的故事,但让不少英模连队主官想到了自己的连队。

  “答案在强军征途,也在历史深处。用活用好红色资源,那里有无尽的精神财富。”“白刃格斗英雄连”徐指导员有感而发。

  小尖山战斗前,六连全连官兵递血书,抢着参战……这一幕,被搬上舞台。这让徐指导员想起了一场重要演习,“白刃格斗英雄连”下士夏潇看到自己被列入留守名单,连夜写下请战书。没想到,次日这样的请战书堆满了徐指导员的案头。类似的情节让他感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时代充满改变,但不变的是承载着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军人。”

  看完情景剧,“者阴山英雄连”黄指导员已经想好了下一堂党课的题目《加入突击队是共产党员才有的特权》,引用的故事内容也已想好:战斗前,烈士王建把身上仅有的20块钱交给指导员,说这是他最后的党费……

“硬骨头六连”与“攻坚英雄连”部分官兵进行比武竞赛。

  人人勇于超越自我,才能成就连队的卓越不凡

  “六连到底有什么?” 参观荣誉室,看了情景剧,听了很多六连故事,来自“钢铁六连”的张指导员想“深入”这个六连看一看。

  人未走近,先闻其声。连值日员一个标准的军礼,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你好,我是连值日员伍敏强,连队正在外训练。”

  在伍敏强的带领下,张指导员来到官兵宿舍。连队每个排,都挂着一面以战斗英雄命名的锦旗,伍敏强如数家珍介绍着这些战斗英雄。

  听着介绍,张指导员打量起这名个头不高、颇为自信的下士。

  “六连到底有什么?不妨从了解这名战士开始。”仔细一聊,伍敏强还真有故事。

  伍敏强是一名直招军士。从校园到军营,他对“硬骨头六连”早有耳闻。来旅队报到,原本被分到修理连的他,专门打报告申请到六连。

  可真到了六连,原本自信满满的伍敏强,很快就被泼了一盆冷水。院校体能考核排名靠前的他,在连队武装三公里越野训练中被甩到后面;战备拉动,他也比别人“慢半拍”……高强度的训练节奏、高标准的要求,让他一度怀疑当初的选择。

  “六连人并非天生优秀,而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察觉到了伍敏强的情绪变化,班长史衍凯找到他。

  “作为六连人,就要吃得了六连的苦,受得了六连的累,才能无愧于这个英雄的集体。”史衍凯给伍敏强讲述起自己的故事:刚来六连,他射击不上靶,装备学得慢,是连队的“吊车尾”,但想着决不能丢六连人的脸,他自我加压,咬牙拼搏,最终各项成绩排到全连前列,并被任命为班长。

  在史衍凯引导下,伍敏强坚定了当好兵的想法。一路追赶超越,他成功实现蜕变,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听了伍敏强的故事,张指导员决定继续“寻找”六连。来到六连训练场,他看到官兵们正在进行训练,一名三级军士长正在手把手教战士们翻越障碍。

  “这是七班班长唐雄。”六连王连长向张指导员介绍,唐雄是连队军士支委,曾因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在六连当兵到提干,王连长见证了唐雄从一名普通士兵逆袭的过程。

  “让官兵们成长蜕变,六连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王连长眼中,自己和六连的战士很平凡,但来到了六连,大家都不甘落后,浑身有一股劲儿。

  人人勇于超越自我,才能成就连队的卓越不凡。去年11月,六连接受上级考核,紧急出动开展全要素演练,比预定时间提前近1个小时完成,取得了优异成绩。

  六连到底有什么?有一股劲头,有一种力量。遇见六连官兵,张指导员找到了答案。

  一个“硬骨头”不算强,一群“硬骨头”才能所向披靡

  观摩会最后,第74集团军某旅邀请33支英模连队官兵代表交流发言,共同探讨新征程上如何把连队建得更强。

  “南海前哨钢八连”陈连长反复思考发言内容。深入了解六连后,陈连长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并拿自己连队与六连比一比,希望能在比学中激发奋勇争先的干劲。发言重点,就此确定。

  “和六连一样,我们八连同年被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陈连长说,八连和六连有着同样厚重的历史。

  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八连参加过辽沈、平津等战役,屡立战功。上世纪50年代,八连奉命驻守海岛,曾有敌对分子叫嚣:“是钢就会生锈,不出3个月就要让钢八连变成锈八连。”然而,官兵数十年如一日,经受各种考验,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钢铁堡垒”……

  “八连不缺红色基因,不缺厚重历史,但在红色血脉传承上还有差距。”跳出八连看八连,陈连长打开了思路,“六连的许多铸魂育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陈连长有感而发,在六连,连史是必考课目,每名官兵对连史牢记于心,都能当解说员。部队调整改革后,六连千里移防,一到新驻地先建荣誉室,悬挂英模人物画像。六连官兵认为,一条可以回望的来路,更能激励大家勇毅前行。

  “平时播撒思想火种,关键时刻信仰就会绽放绚丽之花。”陈连长决定丰富连队连史教育形式,传承好红色基因。

  “这是‘尖刀’与‘尖刀’的相遇!”第二个登台发言,“白刃格斗英雄连”徐指导员直言,遇见六连,宛如一把尖刀碰上另一把尖刀。这不仅是因为两个连队有相似的传家宝——刺刀,更因为两个连队都被单位誉为“尖刀连队”。

  瓦子街战斗中,六连老英雄刘四虎,一人端着刺刀与10余名敌人白刃拼杀,连续刺倒7名敌人,身中11刀,昏迷10多天才醒来;大落坡反击战中,“白刃格斗英雄连”官兵与敌人拼刺刀,用鲜血生命拼出了胜利。

  “两支连队革命先辈用胜利捍卫荣誉,都有强烈的胜战信念。”徐指导员说,“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先辈早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同为尖刀,谁更锋利?”徐指导员说,六连和33支英模连队,各有各的荣誉,各有各的辉煌,与其说比谁更强,不如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发扬光大‘硬骨头精神’观摩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六连所在旅领导告诉记者,奋进新征程,只有“我们”都强,才能携手赢得明天的胜利。

  六连的战备管理理念和战备运行规范值得学习借鉴;“白刃格斗英雄连”的换岗淘汰等制度能有效激发官兵训练积极性……“生死在一起连”王指导员说,遇见这么多英模连队,彼此学习、彼此促进,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个‘硬骨头’不算强,一群‘硬骨头’才能所向披靡。”王指导员信心满满地说,发扬“硬骨头精神”也需要“生死在一起”精神,互相团结,共同进步,生死在一起,必将团结打胜仗。

  (金硕、李彬摄影)

  锐视点

  用红色基因锻造过硬连队

  ■李石林

  习主席强调,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给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官兵的回信中,习主席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

  我党我军的“红色基因”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发展和丰富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凝结着历史传统和优良作风,蕴含着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硬骨头六连”“红一连”等英雄连队之所以历经岁月洗礼、战火淬炼而屹然挺立、全面过硬,根本原因是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厚实精神铠甲,用思想上的“红”带动全面建设的“硬”。全面锻造“三个过硬”基层,要注重发挥红色基因的引领作用,用红色基因锻造过硬连队。

  用红色基因坚定铁心向党的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就是坚定铁的信念、赓续精神血脉。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只有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历史学习好,才能深扎忠诚之根,培育红色传人。要大力推动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育红色传人等系列活动,开展好党史军史、优良传统、职能使命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广大官兵理清红色基因的传承脉络,悟透红色基因精髓内涵,发扬光荣传统,当好英雄传人。

  用红色基因激发矢志打赢的血性胆气。黄继光、董存瑞等战斗英雄,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我军能打胜仗的光辉历史。英勇善战,是人民军队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我军红色基因的突出特点。要持续激活红色基因中的战斗因子,向战斗英雄学习,向战史战例取经,激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战斗精神,紧贴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环境,按照“真、难、严、实”要求开展实战化训练,真正提高打赢现代战争的能力。

  用红色基因锤炼纪律严明的优良作风。纪律是军队的命脉,是军队战斗力构成的重要因素。大凡能征善战的军队,无不是“军令如山,守纪如铁”。邱少云烈火焚身纹丝不动,解放军宁睡马路也不扰民……我军的赫赫威名和良好形象,是浴血奋战打出来的,也是优良作风树起来的。传承红色基因,锻造优良作风,是强军胜战的使命召唤,是续写荣光的时代要求。对标革命先辈的好作风,重视纪律作风养成,就要做到遵守纪律无条件、执行纪律无例外,以严明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把基层连队建设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刀尖铁拳。

  拥有1500年历史的六堡茶,具有“红、浓、陈、醇”的特有品质。六堡茶与东南亚有着不解之缘。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梁威龙在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采访时介绍,清朝末期,大批华工下南洋谋生,却不适应当地潮湿闷热的气候,饮用随身携带的六堡茶后,得以消暑祛湿,身体不适症状消失,由此六堡茶得名“保命茶”。

  田丰的家人早前曾表示,田丰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平日未发现其有不良嗜好,作息规律;事发前与家人关系融洽。他离开住所时,应该只携带了手机和钥匙,未带钱包、身份证件等物品。

  当地时间24日,美国洛杉矶县开始了一年一次的无家可归者数量清点,有关部门预计新的数据较去年将有大幅上涨。据此前统计的数据,2022年洛杉矶县共有69144名无家可归者,较2年前增加了4.1%。其中洛杉矶市的无家可归者数量为41980人,较2年前增加了1.7%。据一处无家可归者收容所的负责人介绍,洛杉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状况,甚至很多家庭被迫全家一起流浪。

  这是2023年春节后福州市人社部门通过免费包机接回的首批重点企业返岗务工人员,也是福建省首趟接务工人员返岗复工包机。

  幸福假期,夜晚同样精彩。节日期间,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灯火璀璨、年味十足,花灯、文化表演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strong>(新春见闻)海南万宁兴隆新春侨“味”浓 “异国风情”平添游客穿越感</strong>

陈俊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