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来源: 金羊网
2024-06-10 23:13:57

  中新社郑州6月9日电 题: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用诗歌描绘了粽子的模样,这与当下中国大江南北民众食用的粽子相差无几。

  粽子,古称糉、角黍等,是中国端午节的时令美食。粽子起源何时,观点不一。随着考古揭秘,古代粽子的模样被世人所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槲包,撒红糖。雄黄酒,驱蚊螂。”这首流传于伏牛山区河南卢氏县的民谣,是当地端午食槲包习俗的生动写照,在当地,槲包亦称槲叶粽。

  品尝卢氏槲叶粽,或许还能邂逅2000多年前的楚国余味。201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发现了40个槲叶包裹,包裹内有水稻、粟等种子。考古人员认为,这些2000多年前的楚国槲叶包,有可能是粽子的早期形式。

  据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队执行领队武志江介绍,该墓葬是一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墓葬随葬品丰富,有仿铜陶礼器、车马器、兵器、起居器及饮食器等,还发现了槲叶、水稻、黍、花椒、白芷、辛夷、梅、栗子等多种植物遗存,其中以槲叶包裹最为特殊。

  “墓葬随葬大量植物叶片包裹,由宽大的植物叶片层层包裹谷物种子后捆扎制成,呈厚圆饼状,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厚3厘米至5厘米。40个较完整的槲叶包裹中,只有1包是带壳黍,其余为带壳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室副主任蓝万里介绍,经鉴定,这些包裹的叶片是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子,叶背面未观察到绒毛,可能经过了处理。

  “得益于较高的地下水位所形成的特殊埋藏环境,城阳城址八号墓随葬的丰富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下来。”蓝万里表示,槲叶包主要被置于案上,应该是作为食物形式的随葬品,推测为粽子或是粽子的雏形,“这也揭示了墓主的饮食习惯——以水稻为主食,亦食用少量黍”。

  时光流转,楚国槲叶包的滋味我们不得而知。但以槲叶包裹食物的形式,至今在中国北方山区仍十分常见。

  如在河南伏牛山、桐柏山一带,有制作 食用槲叶粽的传统。端午节前,山民采摘槲叶,去除叶背绒毛,裹上谷米、黍米、高粱或糯米,辅以红豆、红枣、花生、板栗仁、核桃仁等,用秸秆或草茎捆扎成扁圆柱形,煮熟后槲叶独特的清香与馅料融为一体,食用方式与粽子相同,这种食物在河南鲁山县称槲坠,在卢氏县名为槲

  在北京经开区开展“一业一证”试点,在健身房、养老机构等20个行业,为83家企业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让企业“只跑一次、只填一表、一次办成”,申请材料和办理时间压缩约70%。

  在正召开的河南两会上,农业强省也成为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集热议的话题。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合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议案和建议,支招河南建设农业强省。

  谈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南省人大代表潘道荣建议,出台支持政策,重点鼓励相关金融部门,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金融部门可以直接与国有控股的农业公司建立信贷关系,做到债权、债务主体明确,偿还计划和还款责任明确,有效防止金融风险。

  强化农业生物安全研究,系统开展外来物种入侵、植物病虫草害、畜禽疫病、微生物耐药性、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等风险因素的监测预警、快速检测、综合防控和战略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介绍说,国家卫星有效载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将联合优势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商业航天企业等,共建从元器件、原材料、部组件、单机到有效载荷整机研制的全阶段、全链条的检验检测能力高地,加强质量基础设施(NQI)全要素的融合、科研与市场化的融合、建设单位全产业链的融合,打造形成“技术装备一流、环境设施一流、人才团队一流、科研水平一流、支撑服务一流”的检验检测机构,为中国卫星有效载荷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做好服务保障。

  洋山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上海港集装箱的吞吐量贡献率超50%。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准箱大关,连续13年蝉联全球第一。此前,上港集团2022年9月8日和11日昼夜集装箱吞吐量连续突破16万和17万标准箱大关,创下170173标准箱的昼夜集装箱吞吐量新纪录,并接连刷新单工班集装箱吞吐量、单船集装箱作业量、单码头昼夜集装箱吞吐量等多项纪录。

林春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