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遗产”点亮贵州文旅游新目标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4-06-17 17:35:27

  贵州省遵义市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各一处,是贵州唯一的“双遗”之城。近年来,遵义市不断推进统筹守护和适度开发等工作,使优秀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得到更好保护,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

  作为古代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代表性物证,海龙屯遗址在2015年7月4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贵州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古建筑群到文化遗址,随着“身份”的转变,海龙屯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先后实施飞龙关飞凤关保护工程、城墙维修工程、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等本体保护修缮项目10个,有效推进了遗址保护。

  拾级而上,便来到屯顶大城的海龙屯考古工作站,这里存放着海龙屯发掘出的15000余件文物。

  从2012年4月开展第一次科学大规模发掘,到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一系列文保和非文保工程项目,让海龙屯遗址的神秘面纱慢慢揭开,随着遵义在法国、英国等海外推介工作的推进,让世界文化遗产知名度越来越响。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贵州必到的目的地之一。

  眼下,海龙屯管理部门正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将海龙屯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教学科研、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推动文物保护成果的普及和转化,让历史文化高地变成文化旅游新地标,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共同申报的“中国丹霞”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亿万年时光才得以沉淀出的丹霞地貌,用岁月的土壤讲述着地球的变迁,勾勒出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等自然景观。

  遗产地内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市民和游客了解赤水丹霞地质地貌特点、生态及演化过程等极具科普价值的实践基地。

  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大对这一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力度。71个点位的摄像头覆盖遗产地,对动植物进行监测,同时对破坏行为进行有效打击。目前,遗产地的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4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40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61种。

  今年1至6月中旬,赤水市接待游客400.76万人次,同比增长15.65%,旅游收入 38.09亿元,同比增长23.73%。(刘航 陈俣 肖湉)

  苏纳克称,自己“不会假装所有的问题都会在新的一年消失”,但2023年英国将有机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最好一面”。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01/7/10109005994392432219.jpg" alt="" />

  新年到来之际,在农村、企业、社区、学校、医院、军营、科研院所,许多人还在坚守岗位、辛苦忙碌,为了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而努力奋斗。

  “今年我们要做大做强牦牛合作社,还要在骑牦牛、看牦牛、领养牦牛上做文章,延伸产业链,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李文娟说。

  中国文明包容。一首中国歌曲让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敞开心扉——“当第一次听到《茉莉花》的旋律时,我的心灵受到震颤,感动得不禁潸然泪下,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全身心融入进了优美的旋律中。”一篇优美古文让意大利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神游天外——巡游星空的她在发送太空照片时,用汉语、意大利语、英语写下《兰亭集序》里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回首这一年,从中亚古城撒马尔罕到印尼巴厘岛、从泰国曼谷到沙特利雅得,世界越来越认同这样的中国声音——那就是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从彼此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共同弘扬‘重和平、尚和谐、讲信义、求真知’的文明真谛。我们在‘文明冲突’的鼓噪中守正不移,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反对文明歧视,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判决书中载明: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可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论身处何地,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均受国家法律保护。本案江歌虽是在日本国受到人身伤害,损害事实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属于涉外案件,其生命健康权仍受我国法律保护。

许宗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