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七旬驯鹰人培养300余名传承人

来源: 股城网
2024-06-08 19:15:59

  中新社乌鲁木齐5月23日电 题:新疆七旬驯鹰人培养300余名传承人

  作者 陶拴科

  “小时候跟着家人上山时,偶尔会碰到小鹰就带回来,然后慢慢驯,给它喂食喂水,渐渐地小鹰也就习惯了我们的生活。驯化好后,我们就带鹰上山捕猎。”23日,谈起养鹰、驯鹰的故事,今年74岁的库尔马西·胡特曼依旧饶有兴趣。

  库尔马西生活在被称为“中国猎鹰之乡”的新疆阿合奇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从开始学习养鹰、驯鹰,至今已经50余年,是家族中第七代养鹰、驯鹰人。

  2011年5月,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阿合奇县举办一场与猎鹰有关的旅游活动。该县87名猎鹰手亮相,展示了与猎鹰的互动技艺,并展示了猎鹰抓捕兔子的场景。猎鹰敏捷的抓捕能力,也印证了“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俗语。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没有书籍或者文字记载,全靠祖辈一代又一代口头传承下来。

  养鹰是一件非常花钱的事,一只成年鹰每天要吃900克左右的鲜肉。库尔马西说:“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我们一直在传承。我们视鹰就像家庭成员一样,要养好。”

  多年来,库尔马西已经培养300多名猎鹰传承人,他们都成为阿合奇县很出色的猎鹰手,有些成为新疆地区级(州级 )、县级非遗

  “每一只鹰的驯化都要用心,要与鹰沟通。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将一只性格倔强的鹰驯化成听指挥的鹰。”库尔马西的徒弟木沙别克·阿德尔说,“这是祖辈们留下的风俗,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记忆和信仰,我们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柯尔克孜族民众和鹰有个约定,一般驯养五年后,猎鹰将重返天空,回归自然,守望苍穹。

  养鹰、驯鹰50多年来,库尔马西已将近10只鹰放归自然。“每次放鹰回归自然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真有些舍不得。也有放回自然的猎鹰会再飞回到院子里,看望‘家里人’。”

  长时间的相处,猎鹰与人心灵相通,驯鹰人看到猎鹰会倍感幸福。

  “每天,我都会看看家里的猎鹰,捋一捋它的羽翼,与猎鹰待一会儿,心里才踏实。”库尔马西说。(完)

  ——多细胞生物自噬起始的分子机制。自噬在细胞中起到“清道夫”功能,对抵抗多种应激和维持细胞稳态至关重要,寻找决定自噬体形成信号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团队研究发现,自噬诱导时,内质网表面发生钙瞬变,并触发FIP200自噬起始复合物发生液-液相分离,形成的FIP200凝聚体与内质网膜蛋白结合并定位于内质网,成为自噬体起始位点。该成果揭示内质网表面钙瞬变是启动自噬体形成的关键信号,极大促进人们对自噬分子机制的理解,并对探究内质网钙失调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疾病中自噬异常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新冠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加快科研攻关,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力争早日取得突破,尽快拿出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

  “我经历过武汉站一天发送旅客15万余人次的客流高峰,也见过门可罗雀时的冷清。”看到车站内熙熙攘攘,已工作十余年的武汉站值班站长张利民振奋地说,“站里人气回来了,越来越热闹了。”

  胡开江称,2022年新疆国有企业营业收入5989.93亿元,增长10.1%;利润总额260.92亿元,增长13.8%。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南宁1月19日电(姚鹏鹏 冉景嘉)随着春节临近,返乡客流迎来高峰,1月17日、18日南宁东站客流均超过5.5万人,“寻包达人”——南宁铁路公安局南宁公安处南宁东站派出所民警高明伟也异常忙碌。他的手机不停的接到旅客求助电话:“我的包丢了,麻烦帮我寻找”。

  根据凉山州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四川鸿睿康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销售人员罗根勇向原宁南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张廷海、副院长廖宪明给予回扣或不正当利益,以使其经营的医用耗材获得额外的交易机会、竞争优势和销售数量,累计折合人民币53万元。该失信行为时效标准的起始时间为2022年8月30日,四川省医药集中采购机构按照价格招采信用评价制度规定,评定企业“严重”失信。

刘依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