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首部客家文化志书《四川客家志》出版发行

来源: 发展网
2024-05-29 10:07:51

  中新网成都5月28日电(王爵)28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地方志办)组织编纂的《四 川客家志》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志90余万字,图片300余幅,全面系统地展示四川客家人在巴蜀大地落业生根的完整过程

  《四川客家志》是省地方志办为留存客家乡愁记忆、宣传多彩客家文化而专门规划的一部以四川客家为记述对象的特色志书,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首部大型客家文化地方志书,由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具体承担编写任务。作为四川省地方志办2019年重点编纂项目、省社科院院级重点项目,该志自立项以来,各方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发挥科研资源优势,开展大量田野调查,数次研讨、反复推敲、精心打磨,前后历时4年多,终于付梓印行。

  客家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的“民系”(或“支系”),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客家是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主要由闽、粤、赣客家人移居巴蜀而形成的独特群体。数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客家人扎根四川、建设四川,用智慧和汗水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们所创造的四川客家文化,已成为巴蜀文化的有机组成和亮丽风景。编写首部《四川客家志》,旨在通过志书形式,客观记载客家人筚路蓝缕的艰辛奋斗历程,真实留存客家人鲜明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热情赞颂客家人不畏艰险的开拓创造精神,从而充分发挥地方志书“存史、育人、资政”功用,进一步为治蜀兴川宏伟征程凝聚磅礴力量、激发不竭动能。

  《四川客家志》是集思广益、厚积薄发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客家文化研究工程,全志内容庞杂、体例完备,记述时间上溯至四川客家之始,下限截至2019年;记述地域以断限期内四川行政区域为准,同时载入1997年3月重庆市设为中央直辖市之前的相关内容。全志除凡例、概述、附录外,正文分源流、人口、经济、社会、宗族、文教、方言、习俗、建筑、文物、艺文、人物12篇,90余万字,图片300余幅,横排门类、纵述史实,涵盖广泛、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地展示四川客家人在巴蜀大地落业生根的完整过程、分布情况,以及四川客家人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所创造的突出成就。

  《四川客家志》的编纂,注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汇集四川客家学人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并在诸多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全志条分缕析、结构严整,既遵循现代方志编修规范,又着力凸显四川客家历史文化的独特个性,实现编写体例的守正创新。全志不仅在历史上首次完成对四川客家文献的集中调查与系统整理,还以严谨、客观的治史态度,逐一审慎核实、厘清和界定了一些重大概念和历史事实,为推动四川客家各领域研究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据介绍,编纂出版《四川客家志》,在新时代重现四川客家历史、重识四川地域特色、重释客家文化传统,既是省地方志办主动担当作为,积极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宣传弘扬巴蜀特色地域文化的又一崭新尝试,既具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学术意义,更具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完)

  其中,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展“天宫课堂”活动,带领广大青少年沉浸式观看中国空间站,体验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趣味科学实验;江西省科技馆、江苏省科技馆、四川科技馆、重庆科技馆等分主题承办单位,大力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专家资源,搭建专家参与科普的平台,邀请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为公众开展科普讲座;福建科技馆依托“科技馆总分馆制”优势,整合核电科技分馆和数字农业分馆等专业场馆资源,加强与分馆资源融合共享,开设“迷你菜园”主题展览,传递绿色理念,助力“低碳减排”科普工作。

  在验票服务方面,考虑到越来越多的游客习惯电子支付方式,新标准提出,验票时宜提供电子门票验票服务,相关设施状态良好。

  “这套彝族盛装服饰,绣满马缨花,很漂亮。”回忆起多年前自己被打动的情景,张丽琼眼里依然放着光。2004年,州博物馆讲解员张丽琼被庆典上的彝绣服装震撼。此后,受从事彝族文化研究工作的丈夫影响,慢慢熟悉彝绣,在楚雄成立彝彩服饰工作室,开始彝绣之旅。

  福布斯中国称,郎朗吉娜夫妻2020年通过郎朗艺术基金会向武汉市慈善总会捐款100万元后,郎朗还参与由Lady Gaga发起的“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慈善演出,该慈善音乐会为世界卫生组织筹得1.279亿美元抗疫资金。

  她主动报名去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表示,当前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将工作重心逐步从防控感染转向防重症、保健康,是科学、及时、必要的,有助于更好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经济活力加速释放创造条件。

王仪谕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