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大鼓吹:民间古乐传承不绝焕新枝

来源: 中国小康网
2024-06-25 23:32:55

肉嫁高柳家免费观看------------  早在今年4月初,欧盟方面就传出博雷利即将到访北京的消息。不过,查询既往新闻就能看出,当时中方一开始并没有证实博雷利即将访华。之后,当博雷利宣布自己新冠检测呈阳性而推迟访华后,恰恰也是汪文斌值班。他在4月12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对博雷利推迟访华表示理解,对他表示慰问,祝他早日康复,欢迎他在双方方便的时候访华。pPleRYt-k4GwE9Hw0iqG1E-闽南大鼓吹:民间古乐传承不绝焕新枝

  中新网泉州6月25日电 (吴冠标)海螺起唱,大鼓开道,唢呐定调,锣钹和鸣。在福建泉州,只要激昂雄壮的大鼓吹一响,人们便知道有重要的事情发生了。

  大鼓吹,顾名思义,是由大鼓和吹(唢呐)为主,辅以螺角或牛角、钟、锣、钹等6种乐器合作演奏的一种闽南传统民间音乐。其源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节庆演奏的吹打乐,汉代时逐渐进入宫廷,成为宫廷鼓乐。唐末,大鼓吹随着北人南迁传入南方地区,并与民间礼乐融为一体,经过岁月绵延,传承至今。

  “如今泉州大鼓吹仍保留着唐代的风貌。”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溪林村大鼓吹乐队领队林胜利22日告诉 中新网记者,泉州地区每逢盛事庆典、迎神赛会、迎宾、出殡等场合,都会有大鼓吹乐队在队伍前列开路,以示隆重。

  时年64岁的林友顺已经学习大鼓吹近20年,《状元游》《太子游》《出地方》等大鼓吹传统曲牌烂熟于心,身为大鼓手却对各种乐器均有涉猎,能随时替补位置,是溪林村大鼓吹乐队的“多面手”。

  在林友顺眼中,大鼓吹根植于民间,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和强大的民间基础。“大部分大鼓吹乐队成员都是业余选手,有自己的工作,只在节庆、迎宾或出殡时才会聚在一起演奏。但熟能生巧,大家配合多了,一般不会出错。”

  回忆起初学大鼓吹的场景,林友顺感慨万分。他从小听大鼓吹长大,但真正开始学习时已经40多岁。“那时我还在打工,村里乐队需要一个大鼓手,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训练,一学就是三年。”

  20年前,泉州大鼓吹面临着曲谱佚失、没有书面资料等问题,林友顺只能靠着老人们的言传身教和录音材料自学。生活的压力、学艺的困难都没有浇灭他对大鼓吹的热情,经过长期的表演练习,他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只要有心做,再难也做得成。”

  随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大鼓吹这样的传统民间艺术也得到了传承与发展。2019年,泉州大鼓吹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林胜利介绍,过去的大鼓吹乐队成员以林友顺这样的中老年人为主,但现在乐队的正式成员已逐渐年轻化,从刚成年的小伙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以青年人为主。这种变化不仅让大鼓吹的传承更加广泛,也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最近,溪林村大鼓吹乐队里多了个打鼓的“小明星”,他就是林友顺的孙子林嘉铭。年仅7岁的他从小跟着爷爷耳濡目染,也爱上了打大鼓。他常常在节庆表演中替代爷爷出阵打鼓,一板一眼,有模有样,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喝彩。

  “林嘉铭是泉州大鼓吹传承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我们积极推动大鼓吹入校园,让新生代融入到民间传统文化中来,引导年轻人加入乐队,共同传承发扬这难得的古时遗音。”林胜利表示,期待大鼓吹能在深厚的民间基础上,焕发新枝,开出创新之花。(完)

  毛伟明提到,重点要紧盯经济繁荣与公共安全、城市扩张与管理滞后、风险隐患与安全意识“三大矛盾”,聚焦城市人员密集场所、燃气、建筑、防汛、消防和园区“六大领域”,做到思想认识再深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事故底线。

  今年5月22日至23日,山东召开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期间,林武带头深入田间村庄、乡村企业和村民家中,与乡村振兴领头雁、产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深入交流。

  “我对我的那一辈老师们非常有感情。我知道他们总是守着什么,他们总是在想能为国家做什么。我们这些人也是有这样的念头,做一个读书人就要为国家守住一些东西,使她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这是我从我的老师们身上得到的最大的启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