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李玉民翻译艺术研讨会”

来源: 海外网
2024-06-01 16:48:52

  中新网北京5月31日电(记者 贾天勇) 由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李玉民翻译艺术研讨会”30日在校内实验 楼报告厅隆重举行。

  李玉民是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当代著名文学翻译家。他在中法建交的元年便到法国留学,是中法甲子情谊的见证者和中法文化交流的摆渡人。李玉民译著等身,迄今为止,译文字数已逾3000万字,其中半数为国内首译,曾获傅雷翻译出版奖、国家图书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宗琥主持开幕式。他表示,今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甲子情深,60年光阴不仅见证了中法友谊的源远流长,也预示着中法关系将开启新征程、更上新台阶。在两国文化交往史中,翻译作为沟通文化、传递思想的桥梁,承载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

  研讨会上,李玉民风趣幽默地谈论了自己对翻译的感受和自己独特的翻译方法。他表示自己现在翻译作品的时候不再以那些大的文学流派为纲了,而是主要关注细节的、微妙的东西、找准每个作家文笔中独特的风格。他还表示支持重译,希望不断的有后人去超越原有的译文。

  谈到对翻译的执着,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杨国政认为李玉民有着一生专注一件事的工匠精神,以及将生活的艺术和翻译的艺术相互融通、享受其中的人生态度。

  法兰西共和国学术棕榈勋章获得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车琳教授以“一个生动的翻译家”、“一个站着的翻译家”、“一个蹦蹦跳跳的老师”来形容李玉民老师,并在发言中谈到译者的隐形和译者的主体性,提到李老师每本译作的译后记和序言正是对该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

  最后,法语系两位学生黄吴蔚、王凌森为与会者带来了诗朗诵——缪塞的Pâleétoile du soir,李老师将之译为《淡淡的晚星》。

  当天,来自法国驻华大使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有关专家,以及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会。(完)

  2021年9月,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作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该研究院整合清华大学相关领域学科优势,直面“双碳”领域复合型人才稀少等难题,协同打造低碳、零碳、负碳等颠覆性的核心技术,推动碳中和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2月8日,在四川省丹棱县仁美镇退园还耕示范基地,1600亩油菜苗已经进入抽薹期,急需进行壮秆、防治蚜虫的处理。

  在采访中,记者分析了山东大学2017年至2021年获奖的微课发现,除了上述提到的特点外,获奖的微课还都具备“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等特点。山东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邢建平认为,问题导向、目标管理、价值赋能是微课的三大作用;而事、理、情是微课的三大特色,即故事导入,挖掘故事里的道理、方法,让学生们产生共鸣、共情。

但一辈子都在用诚信教我做事做人

  “这是紧急援助。”德国内政部长南希·费瑟(Nancy Faeser)表示,通过简化签证手续,在德国的土耳其或叙利亚家庭无需经繁琐工作流程,“把其在灾区的近亲属接到家里,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我们这里找到庇护所并接受治疗。”

  不仅在北方,近年来,我国南方各地也加入了“冰雪消费”大军。

林筱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