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五年完成出版 这套作品如何传播科学家精神?

来源: 盖饭娱乐
2024-06-25 16:09:32

  中新网北京6月25日电 优秀的科学家传记有哪些价值?科学家精神如何传播?近日,“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到场嘉宾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据了解,“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历时五年完成出版,精选《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40年来《人物评传》专栏刊载的200多位中外著名科学家的传记,涵盖数理化、天地生、信息、工程等多个科学领域。

  此外,该丛书以杰出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为线索,用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案例等等,讲述科学家的一生,兼具知识性和文学性,希望能让读者在品读科学家故事的同时,感悟科学家精神。

  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在发言中提到,好的科学读物可以有效地引导科学阅读,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乃至产生释疑解惑的欲望,进而追求科学人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稍后,就科普出版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等话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关晓武等专家学者展开了对谈。

  其中,关晓武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他认为,“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把每一位顶尖科学家的生平、成就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富有价值的营养。

  提及本书的价值,关晓武说,一是可以带来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二是弘扬科学家的精神,我们通过看这些书,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对青少年来说,如果想成为科学家行列中的一员,该怎么做,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该书出版方、大象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在各界专家的帮助下,挖掘更多像“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这样的科普选题,探索科学知识新的呈现方式和传播途径,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播撒科学的种子。(完)

  如何更好利用方舱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命题,期待这方面的公共讨论多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更广泛呈现出来,从而让方舱实现“七十二变”,尽其所能地扮演好新的角色。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28/56/4476847491899574324.jpg" alt="" />

  此次,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不可燃的“电致变色”建筑材料,它包含一个可呈现两种构象的层:保持大部分红外线热的固态铜,或发射红外线的水溶液。在任何选定的触发温度下,该设备都可使用少量电力,通过将铜沉积到薄膜中或剥离铜来诱导状态之间的化学变化。

  输气站值班室墙上的挂钟显示00∶00,农历2023年正式到来。守在电脑前的骆兴龙计算了一下,除夕当天共输送天然气7326万立方米。他能想象到,此时,千里之外自己的家里也是暖意融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春节档市场的繁荣和复苏为2023年的中国电影开了一个好头。更期待在今年,不仅是节假日档期,而且在常规的时间当中都会有更多的优质电影能够供给市场。

  此前备受期待的《无名》表现略逊其他春节档影片,票房高开低走,排名意外跌出前三。剪辑和剧情被一顿吐槽,有网友感叹连王一博都救不了票房。

张香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