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板第一股”观典防务承认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股价跳水投资者可索赔

来源: 南风窗
2024-06-03 17:04:28

  观典防务的业务核心是无人机,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7月27日,观典防务挂牌新三板精选层。2021年11月15日,公司登陆北交所。2022年3月31日,上交所同意公司转板至科创板上市,被称为“转板第一股”。

  观典防务2024年5月29日公告称,收到中国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及实际控制人高明先生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及实际控制人高明先生立案调查。

  同日,观典防务发布了《关于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违规担保事项自查及整改情况》的公告,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公司预付其他非流动资产余额 2.29亿元。其中,涉及1680.29万元为于2024年履行的项目,其余其他非流动资产余额为2.12亿元。截至2024年4月28日,公司收回其他非流动资产余额2.12亿元和退还补偿金(实控人对资金占用的补偿)593.33 万元,合计2.18亿元。其中不具备商业实质且款项未归还金额1854.11万元,2024年4月29日,公司在上述收回的基础上转出1.4亿元。综上所述,目前仍有共计1.59亿元未归还,构成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

  此外,截至该公告披露日,公司仍存在 1.3亿元的定期存单处于质押受限状态,其中3000万元为关联方昭阳文化提供的质押担保;同时存在为其他公司无商业实质的保理业务提供融资便利、公司作为最终付款方的情况,对应债务金额为3552.56万元,上述金额均为2024年新增。

  对此公司表示,根据今年4月新修订的《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至2024年10月31日过渡期结束,如公司未整改完毕,将会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此时距离观典防务转板上市仅仅过去两年的时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公司实控人试图在2023年年报发布前用短期借款的方式填补资金占用,在年报签署后的当天,又将公司收回的1.41亿元款项转出,形成新的资金占用。公司的回应是“实控人缺乏财务相关知识”,表示此举可以减轻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也说明观典防务这样的家族式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上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合理性。

  观典防务2023年在业绩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同比减少27.12%;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502.13万元、2277.02万元,同比减少71.3%、73.1%。

  对此,观典防务表示,营业收入的下降主要原因系受宏观经济环境及相关行业中期调整影响,部分项目验收确认延后所致。

  股价方面,在公布被立案消息之后,5月29日观典防务股价应声大跌14.98%,报5.45元/股,创下公司转板上市后最低水平。截至5月30日收盘,观典防务报5.58元/股,自年报发布至今短短一个月时间,股价下跌已达到41.26%。

  而对观典防务受损投资者而言,可以就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起诉索赔。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将该股票的可索赔投资者范围暂定为:在2022年5月25日至2024年4 月29日期间买入观典防务688287股票,并且在2024年4月29日收盘还持有股票的受损股民,可依法索赔。

  (后续待证监会调查结论出来,索赔范围可能会作适当调整。最终以法院判决认定为准。)

  投资者参与索赔基础资料清单

  1、买卖观典防务股票的对账单原件(经证券公司营业部盖章,从首笔买入股票开始打印至今);

  2、身份证复印件;

  3、证券公司营业部出具的证券开户确认单(对账单已打出身份证号码的,可不出具开户确认单);

  4、另附上投资者的联系电话、地址及电子邮箱。

  律师收到以上资料后,先确定投资者是否符合条件,并计算是否存在损失。如果符合索赔条件,律师将提供正式的起诉材料给投资者。

  (本文由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供稿,不代表新浪财经的观点。臧小丽律师,法学博士,资本市场知名证券维权律师,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主任、创始人。执业十多年来,她先后代理投资者向一百多家违规上市公司提起了证券民事索赔诉讼,成功帮几千名投资者挽回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韦子蓉

  <strong>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strong>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路径,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依托,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全球发展和安全事业形成更多共识、促成更多行动。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起点,启新程,如何把宏伟目标变为现实?明天的中国,我们要用什么来创造?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时光流转,考古文博类图书已是近些年图书市场的一大热门。2022年,仅敦煌主题的新书就不下十种。中华书局推出了《敦煌守望四十天》《敦煌山水画史》,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敦煌三书》《敦煌、敦煌——常书鸿自传》《敦煌的光彩》。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敦煌民族史》和中信出版集团的《敦煌如是绘》,图文并茂地讲述着敦煌的前世与今生。在出版市场上,这些图书一扫冷门绝学的清冷,颇具显学光彩。

  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这是一个问题,一个被反复讨论的问题。2022年年初,有媒体以《互联网时代,谁还需要纸质书》为题,再度讨论起了纸质书的价值与困境。无独有偶,2022年6月,亚马逊Kindle宣布2023年正式退出中国,停止在中国的电子书店的运营。这些新闻引发了不少“力挺”纸质书的声音:“纸质书不会消亡”“纸质书不缺读者”……像是对多年来唱衰印刷媒介的一种反驳。这些讨论也让人们看到,我们可以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也许下一次,当人们谈论纸质书和电子书时,命题将会发生改变——如何善用媒介,回归深度阅读。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01/6/14026326777203454042.jpg" alt="" />

林俊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