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天气让印度变得不宜人居

来源: 羊城派
2024-06-09 07:09:29

  很多时候,印度的存在本身似乎就是一种胜利。凭借人类的智慧和勤劳的奇迹,这个面积稍大于阿根廷、水资源尚不及哥伦比亚的国家居然养活了近五分之一的全球人口。然而,新德里的炙热高温发出了警示讯号。维持这一成就的魔法正濒临崩溃。

  这不仅是在世界第二大城市的街头挥汗如雨的人面临的问题,也是14亿人走上致富之路的障碍。印度这片土地的自然禀赋远远逊于更早迈向富裕的欧洲、北美和中国等大陆经济体。如今,随著气候变化暴露出印度深层的脆弱性,侵蚀了其增长基础,印度人在这片不受眷顾的土地上辛苦耕耘出的微薄收益恐怕会进一步流失。

  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进行了这样的表态,他的印度人民党让这个国家成为了二十国集团中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印度正走在成为发达国家的道路上,”他在西孟加拉邦的集会上说,印度人民党在该地区的战绩历来不佳。

  即使在他说出这些话时,这个国家仍在为最基本的生存挣扎。德里报告了首例中暑死亡事件,一只感测器录得52.9摄氏度(可能有误)的高温。

  仅一周,西北部的拉贾斯坦邦有9人死于高温,东部奥里萨邦的一家医院在短短6小时内发生了10例疑似与高温有关的死亡事件。甚至宝莱坞明星Shah Rukh Khan 6月也因脱水在艾哈迈达巴德市入院。

  莫迪的承诺面临一个问题:成为发达国家所需的大部分工作都会受到这一气候条件的约束。印度农业部门的规模在全球仅次于中国,6-9月席卷全国的西南季风雨季对该国的经济增长影响重大。

  降雨标志著热浪的结束,但也带来了新问题。暖空气会容纳更多水分,增加了暴雨的风险,而严重的暴雨会淹没农田,冲走庄稼。冰雹能在几分钟内摧毁农田,而且发生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最近对克什米尔地区的研究发现,2022年发生了27起此类灾害,2007年只有2起。

  受伤的不仅仅是植物。虽然工厂和办公室人员可以待在有空调的舒适环境中,不受室外温度影响,但印度约93%的劳动力从事不太正规的工作,雇主不会保障体面的工作条件。当气温超过40摄氏度时,农民和城市劳动者别无选择,要么放 下工具,要么面临残酷的中暑风

  这阻碍了发展所需的大量建设工作。中高收入国家(印度希望加入的俱乐部)通常有约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源自固定资本形成,简言之,即建造。在这方面,印度逊于越南和孟加拉国。

  截至2022年底,据估计,印度仅拥有到2030年所需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约30%。潮湿的雨季已经是建筑施工的淡季,因为水泥需要干燥的空气才能更好地凝固。连续3年的创纪录热浪意味著从3月到6月的炎热夏季也在对建筑工地造成更大影响,这进一步压缩了能有效施工的时间段。

  公共电动汽车充电站有望帮助印度城市清理令人窒息的污染,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但目前此类充电站数量太少,且分布稀疏。目前投入营运的12146个充电站还不到该国2030年所需数量的1%。所有政治派别都希望印度成为人民向往的富裕国家。但随著一次又一次的超级酷夏和雨季的到来,通往这一目标的桥梁变得越来越脆弱。这个希望在未来十年实现无碳工业化的国家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深陷于碳密集的过去无法自拔,一方面因炽热的气候而难以为未来的发展大兴土木。

责任编辑:杨淳端

  [环球时报社评:以华盛顿为纲,只会让加拿大不断贬值]据加拿大广播公司6日披露,加拿大即将公布一份“拖延已久”的“印太战略”报告。报道称,加拿大的部长们最近纷纷前往华盛顿,讨论增加两国贸易,甚至与中国“脱钩”,“这绝非偶然”。尽管报告的具体内容目前尚不清楚,但该报道表示,该战略整体上是“向华盛顿对齐”,渥太华的对华看法“尤其类似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相关主张。倘若真是如此,那无疑是令人失望和遗憾的。

  孔明分析,对于商家来说,玩家体验感越深越好,商家目前对用户群体进行科学分层的能力尚处于培养期。“然而,未成年人对不适合、不健康的产品越缺乏鉴别力和自制力,这意味着他们面临的风险更大。”

  这些房产广告的引流手段是,把城市核心区的位置关键词与远郊区的房子价格进行“移花接木”,产生了“好地段+低总价”的宣传效果,很容易吸引买房者眼球。日前,某博主展示的信息显示,已经有数百名网友通过社交平台加他的微信,可见其引流效果立竿见影。在住房价格多年上涨后处于高位运行的语境下,买房人谁不想看到“好地段+低总价”的房子,然而这种房产广告纯属虚构。

  持续强化社会面防控,坚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人员核酸检测和社会面常态化核酸检测并行,提升检测质效,确保风险捞干筛净。加强学校、养老院、护理院、儿童福利院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社区(村)和公共场所防疫管理,严格落实测温扫码、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措施,织牢疫情防控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房地产的具体表述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为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房地产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此,孔祥智分析道:“供销社不管是重建还是运作,都是在市场经济整个大背景下进行的。至于有人说会形成垄断,那就更不可能了,这完全是市场化的。”

余克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