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百年非遗江西城南龙灯迎“本命年”

来源: 发展网
2024-06-22 13:27:50

  中新社南昌2月3日电 题:百年非遗江西城南龙灯迎“本命年”

  中新社记者 李韵涵

  临近龙年春节,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传承人史克滨十分忙碌。在他的制作工坊门前,一辆辆装载着龙灯的车带着年味驶向五湖四海。

  舞龙灯是中国民间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城南村,龙灯制作最早可追溯至元朝,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每到春节,村里家家户户点花灯、敲锣鼓、舞龙出街,龙游处鞭炮齐鸣,声闻十里,蔚为壮观。

  记者近日探访城南龙灯生产基地时看见,数百平方米的厂房内设置了龙头、龙身、龙衣、龙尾等制作区域,每个区域的工人都在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工序。

  “传统龙灯的制作需要选取嫩度合适的竹子,用火烧竹使其柔软,便可以弯曲成型制作龙头。”从事“扎龙灯”已有30余年的史克滨告诉中新社记者,传统龙灯的制作需要百余道工序,火候的把握、扎竹的手法等都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

  史克滨说,手工制作一条长达十余米的龙灯需要一个多月时间,龙灯的结构需重心匀称,龙衣的绘制需鲜艳喜庆,龙尾的扎制需结实耐用,此外还要保证零件组装方便,因此各项工序都必须十分细致。

  “好几年前我们就接到了海外订单,对方表示想通过舞龙灯来慰藉乡愁、感受年味。”史克滨表示,上述订单由于体积较大,运费高达数千元人民币,且竹制骨架涉及海关检疫流程更繁琐。

  为了能让龙灯运输成本和损耗降低,且通关更快速,史克滨在传统城南龙灯的基础上做了创新升级。改进后的龙灯每个零件可以拆分组装,照明方式也从蜡烛变为LED灯,现在一个完整的龙灯寄送海外只需几百元人民币。

  此外,传统的龙灯舞起来需要十余人共同合作,舞龙队员必须密切配合。经过史克滨的改良,现在的“彩带龙灯”可以单人操作,手臂挥舞间,游龙便在空中起舞。

  “自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后,海内外订单量激增,许多华侨华人客户加运费、走空运向我们定制龙灯。”史克滨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近期订单,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其中还有客户发来了“买家秀”。

  “还有很多台湾同胞长期向我们订购,他们总说大家都是‘龙的传人’。”史克滨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张台湾客户发 来的照片:十余位舞龙队员穿着传统服饰,十几米长的龙灯在夜空中活灵活现,龙头上还悬挂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祈福字样。

  “能不能帮我制作一批能从龙嘴喷出烟花的龙?电子烟花也可以。”记者采访间隙,史克滨又迎来了一位慕名前来的湖北客户。史克滨表示,非遗不能只守着传统,也需与时俱进,自己的很多创新便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改进的。

  “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客户反馈,城南龙灯很受当地青少年欢迎,他们会在龙灯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表喜爱。”史克滨表示,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如有可能将建立海外仓,这样物流成本将大大降低。(完)

  2011年11月,在湖北武汉职业足球发展陷入低谷,唯一职业足球队无人接手之际,卓尔公司作为武汉本土企业,怀着对城市的感激之情,出资接手球队。卓尔公司持续支持俱乐部和球队运营十一年,总投入超过30亿元,从2012年起,球队连续11个赛季代表湖北武汉参加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延续了职业足球发展根脉。

  在该轮进港过程中,该局指派执法力量乘“海巡07346”艇,顶着风浪为巨轮进港提供全程护航。

  什么是年味?在俞秀秀眼里,是大街小巷高挂的红灯笼,是菜市场里川流不息的人群,是餐桌上寓意“年年有余”的香甜八宝饭。

  从在部队做饭到转业修火车头,从参加婚礼到南下“下海”,从回村养牛到给孩子做饭,张建国的春晚之旅被生活“耽误”了40年。2023年,张建国终于拿着伴随他小半辈子的小号来到了央视春晚的录制现场。

  “但实际上,有些事情发生了变化:你现在笑得少了……我希望你有更多微笑的理由。你知道那对我们来说需要什么,我们都知道。”泽连斯卡娅写道。

  1月25日,北青报记者联系到了这台家族春晚的策划人黄女士。她表示,这台家族晚会的参与者就是父亲的兄弟姐妹和各自的后辈们,共有160多人参加,年龄最大的是她的大伯,快80岁了,年龄最小的孩子也就一岁多。“大年初一上午,我们开始举办春晚,原本我们排练好的节目有10个,还有现场临时报名的2个节目,总共12个节目。除了我们自己家族的人,当时还有一些邻居、村民也被吸引过来围观,加上这些现场最多的时候可能有200多人。”

吴雅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