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校园,边界要厘清

来源: 慧聪网
2024-06-18 06:40:29

  AI进校园,边界要厘清(社会杂谈)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AI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应用。在教育领域,产生“AI+作业”的现象。据报道,一些中学生表示,AI帮忙写作业,不仅基础性题目可以直接“借鉴”AI的答案,甚至连议论文、读后感等长篇作文,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都能成为“枪手”。

  AI代替人工写作业,从技术上并不是问题,但AI的“枪手化”实际剥夺了学习中最重要的过程性体验。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作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回顾整个学习过程不难发现,写作业是一个复习、巩固、提高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面对难题的绞尽脑汁、失于迷津的抓耳挠腮。这都是学习中绕不开的过程。正是这些曲折,才让知识的采撷之路风景不断、妙趣横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生命经验。如果说,写作业是为了单纯地应付任务,那么AI轻轻松松地把答案“喂”到学生嘴边,似乎省时省力。但是,如果采用AI走捷径,便违背了学习的本质。

  不止校园,如若处理不好AI使用边界,在其他领域也会出现问题:在信息传播领域,AI换脸混淆了虚假和真实;在艺术领域,AI绘画可能导致原创性削弱;在科研领域,AI则为学术不端和欺诈埋下温床……技术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伦理和法律还没来得及跟上,就可能会引发失序和失范。

  如果说,普通的技术生产的是外在于人、但仍然依赖于人的工具,那么AI在诞生之初,其宏愿就是试图复制人类自身,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处理好AI边界问题,让AI技术实现有序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AI的边界该如何划定?其实,我们怎样看待技术和工具,本质上是我们怎么看待人。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拿AI肆意牟 利,或是让AI完全代替思考,就是本末倒置。AI的边界是“人本”,应给AI使用戴上“紧箍咒”,防止它跨过边界,成为人欲望和惰性的“催化剂”,而应成为辅助人们思考的“好帮手”。

  刚进入柬埔寨市场,什么都是从零开始,组织调配资源的难度非常大。那时候柬埔寨境内买不到合适的钢筋、水泥,只能从国外(如泰国、越南)进口,因此必须做好物资采购的计划工作——“买早了,要多花钱租仓库存放;买晚了,会耽误施工进度”。

  这也是徐旭生一行此次考察的最后一天,翌日一早他们便返回了洛阳工作站。在原来的计划中,他们本打算到山西再考察一个月,但因麦收季节来临,田野工作无法进行,于是决定提前返京。回到北京,徐旭生很快整理发表了《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其中在提及二里头的发现时,写道:“据估计此遗址范围东西约长3~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这一遗址的遗物与郑州洛达庙、洛阳洞乾沟的遗物性质相类似,大约属于商代早期。……此次我们看见此遗址颇广大,但未追求四至。如果乡人所说不虚,那在当时实为一大都会,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

  当天,中共嘉定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民宗办主任朱建忠,南翔镇党委副书记姜小静,嘉定区佛教协会会长慧证法师等来到现场,向老人们送上祝福。朱建忠表示:“人生百年,吉祥称瑞。社会上,百岁老人多了,不但是每个家庭的吉兆,更昭示着社会文明和谐,也是国泰民安的体现。”

  到了明代,赏灯期直接拉长到了10天,这也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老人们行动不太方便,子女也不在身边,经常是我骑车上门送药看病,病情严重的话联系上级医院进行转诊。”山路崎岖不平,但即使是村民在深夜的一个电话,辛平也会背起医药箱,借着微弱车灯骑车赶往患者家中,“村民的电话和微信就是命令。”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防城港2月5日电(翟李强 谭海东)2月5日,正值中国传统元宵节,2023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元宵节足球友谊赛在广西防城港东兴市体育场举行。

闵家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