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旱区生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落户甘肃

来源: 中文网
2024-05-24 11:45:38

  中新网兰州5月23日电 (记者 丁思)22日,寒区旱区生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揭牌仪式在兰州大学举行。该基地由兰州大学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申报。

  基地将以“面向国家需求、引领科学前沿、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推动骨骼和沉积物古DNA分析、古蛋白分析等分子生物方法在考古与古人关系研究中的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国家起源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西北地区寒区、旱区的重要分布区域,是人类迁徙扩散的重要通道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在人类演化和环境适应能力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长达几十万年的人类活动在中国西北地区留下了大量人类活动遗存,为研究人、农作物、家养动物如何在扩散过程中适应和影响干旱、寒冷、高海拔缺氧等极端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围绕人类起源与扩散、农业起源与传播、社会复杂化与国家形成、人类生存环境重建与人地关系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在甘肃大地湾、齐家坪、磨沟、西城驿、马鬃山玉矿、圪垯川、南佐、白石崖溶洞遗址等开展大量调查、发掘、研究工作,推出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为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积

  兰州大学的环境考古研究脱胎于兰州大学自然地理专业。经历30年的发展,在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建成光释光测年实验室、同位素食谱分析实验室、古蛋白分析、骨骼古DNA分析、沉积物古DNA分析、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实验室等。

  该研究团队聚焦农业起源与传播、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和定居的过程与动力、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和人群交流历史、丝路文明演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等国际前沿问题,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近十年来,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及子刊系列、PNAS和Science Bulletin等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刊物上。

  据基地主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杨晓燕介绍,该基地将聚焦前沿科学问题,通过研究人、农作物、家养动物在扩散过程中对中国西部寒、旱及高海拔缺氧等极端环境的适应过程,深刻理解人类对环境的文化和行为适应历史,并以此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建立环境考古原始创新策源地和交叉学科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完)

  外高桥造船总装二部副部长薛亚宾举例说,H1508船仅剧场观众席台阶下的电缆布置量就有二三十公里,比一艘30万吨油轮的全船电缆总量还要长。全船共136个系统,2500万个零件,4200公里电缆,约等于上海到拉萨的距离。实际建造过程中,为保证房舱和公共区域层高达标,隐蔽工程的空间被一再压缩。“在游客看不见的地方,管子挨着管子,将空间塞得满满的,一旦返工,牵一发而动全身。”薛亚宾说。

  顺应国际市场需求,中国船舶建造也逐渐大型化。此前,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世沪”号和“世谊”号主要行驶在北美五大湖区域,船型小众,并非国际干线运输船,因此短期内未给江南带来更多国际订单。

  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兰美在《豪华邮轮建造特点初步分析》一文提出了三点建议:中国要建造豪华邮轮,首先要认真分析豪华邮轮与普通客、货船的本质区别和特点;第二,进一步分析豪华邮轮建造的特点,进而梳理出其关键技术;第三,从根本上转变建造理念,要以“质量”为核心,在设计和制造中,要做到像对待艺术品一样“精雕细琢”。

  江南造船厂将重心放在了高技术复杂船型的研发上。自1995年下半年起,江南造船相继承接了7.08万吨巴拿马型自卸式散货船、1.37万吨化学品/成品油船、1236TEU高速无舱口盖集装箱船、2.2万立方米半冷半压式液化乙烯船,共四型18艘,全部都是中国造船史上没有建造过的高新技术船舶产品。

  “为了竞争,相同的款式我们必须质量更好,相同的质量我们价格更低,相同的价格我们服务更到位。”开工厂后,王猛感觉压力很大。做贸易生意时,行情好一些,也没有太大库存压力,没有那么多工人要养。

  香香年满5岁,已经进入性成熟。福田丰说,“虽然不舍,但希望香香能努力适应环境,找到好伴侣、留下后代。”他介绍,发情高峰期是一个令人紧张的时期。由于发情高峰期只有半天到1天,要找到准确的时机把雌雄熊猫放在一起同居,非常困难。一旦错过时机就不可能完成交配,甚至在一起会打架。

吴辛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