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丨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来源: 台海网
2024-06-22 18:40:32

民航局对法兰克福飞上海LH728航班实施熔断措施老外黑人一级毛片,

  思政课建设必须因事而化。“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其一,我们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剖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确立为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解析,把学理讲深、讲透、讲活。其二,我们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讲清楚,还要推动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世界,引导学生以宽广的世界视野在比较中明确是非与正误,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思想认识。其三,我们需运用历史思维,将思政课教学厚植于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这对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至关重要,将帮助他们牢固地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思政课建设必须因时而进。“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政课建设实效性,必须遵循“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和“在社会生活中讲”的根本要求,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其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要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将国家大事、百姓所需、感人故事、身边典型融入 “大思政”格局;同时,还要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其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应着眼于“行”,构建“第一课堂+校园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网络第四课堂”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学生网络学习→教师理论强化→学生实践深化→实践成果评比展示与评价反馈”的实践教学“四维”路径,构建学生浸润其中的“立体”情境即“以理论难点和社会热点为背景创设课堂情境,以校园活动为背景融入生活情境,以学校所在区域的发展建设为背景走入社会情境,以声、光、电技术虚拟历史情境”。其三,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以社会大课堂为依托。例如,2023年,北京市召开思政课实践教学“区—校”对接现场会,16区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和26所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的负责同志现场码资源、对需求、定合作,截至目前,北京全市16个“区—校”共同体已全部建立,为思政课教学的“因时而进”打造了优质平台。

发布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